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高能所召开核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专家咨询会

2022-11-15 15:47     来源:中科院高能所     核技术中国散裂中子源
11月12日,中科院高能所组织召开核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专家咨询会,高能所党委书记魏龙主持会议。

魏龙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此次会议是为了进一步研讨大科学装置与核技术在文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推进文物基地建设进程,期望专家组给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文物研究与保护工作汇智聚力。副所长董宇辉表示,核技术在考古研究及应用方面有深远的历史,希望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研究的系统化,做成研究平台和基地,立足于解决文化遗产溯源等真正的科学问题,通过核技术手段,高能光源及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增强文化自信。

会上,多学科中心研究员张静作《同步辐射表征平台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报告,介绍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新视角、同步辐射表征平台、国内外同步辐射应用现状、HEPS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展望。东莞研究部研究员张俊荣在线作《中子源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报告,介绍中子技术与X射线的互补性以及中子技术在考古中的典型应用举例。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许琼作《文物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报告,介绍高能所已有的X射线CT、微区XRF、穆斯堡尔谱仪、辐照灭菌装置、宇宙线成像装置的文物应用研究工作。

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并对相关的专项作详细解读。会议建议依托研究所、博物馆和大学在考古层面进行研究与技术的深度合作,继续推广核技术、大科学装置在认知和保护的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研发现场监测等关键技术,并希望借助缪子技术的发展深入解决文物探测的问题。促进学科和多层次人才体系建设,围绕机理和材料把文物需求转化成科学问题,利用科学院的优势在基础研究上发力。

专家组组长陈和生表示:文物基地的建设要面向国家需求,对照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考古问题,明确所需平台和手段,以及未来需要发展的技术;高能所在文物研究及应用上有较好的基础,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为国家文物研究服务。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专家组还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甘志华、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陈坤龙、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曲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洛阳唐城队副队长)韩建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益民7位成员,科研计划处、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东莞研究部负责同志和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推荐阅读

首次夺冠——中国同辐QC小组活动荣获“质量奥林匹克”最高荣誉!

敛华求实、创新惟存,中国同辐将一如既往地专注并深耕核技术应用领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022-11-19

从小模型见证大时代,《焦点访谈》关注中国散裂中子源

张旌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展览上,他在一个模型前仔细看了很久。这是他参与建设的中国第一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被称为“超级显微镜”,可以在不对物质造成破坏的前提下“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不仅能服务于基础研究,更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利器。 2022-11-19

华东监督站组织召开华东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

华东地区在将来相当长时期内将有相当数量的核电机组和大型核技术医疗科研项目新建开工,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安全风险。华东核与辐射安全命运共同体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心怀国之大者,持续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脚踏实地,务求实效,加强协作,携手互助,共同促进监管能力提升,才能有效保障华东地区现在及未来的核与辐射安全。 2022-11-18

核科学帮助孟加拉国农民抵御气候变化

核科学技术提供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通过称为植物突变育种的核技术,孟加拉国专家培育出了改良的农作物品种,包括水稻、鹰嘴豆、绿豆、扁豆和大豆。 2022-11-18

小动物活体能谱显微CT获中国体视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研制的小动物活体能谱显微CT获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随着临床前研究向着活体成像、高分辨成像、多模成像等应用发展,传统的显微CT技术已无法满足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需求。近年来,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能谱CT已成为当前CT新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高分辨X射线能谱CT成像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2022-11-18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