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航天育种|“茯苓大王”王先有的传奇人生

2022-12-26 13:58     来源:华声在线     航天育种
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靖州农民,50余年矢志不渝,让野生茯苓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

“茯苓大王”王先有的传奇人生

2020年7月28日,王先有(右)和助手在试验大棚里研究袋料茯苓栽培技术。 辜兴平 摄

12月22日,冬日的阳光照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三和村马园中药材基地,怀化市茯苓种植“田间课堂”在这里开课授技。

听课者是来自全市的茯苓种植户。授课者是一位头发乌黑、气色红润的老人。

老人叫王先有,今年71岁,为当地有名的“茯苓大王”。

只有小学文化的王先有,与茯苓打了一辈子交道。把野生的“土疙瘩”进行人工栽培,送上太空育种;助力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科学种植,创下多个全国之最;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贡献。

“茯娃”

——历经周折,把山里的“土疙瘩”成功进行人工栽培

茯苓是一味药食两用的常用中药,素有“十方九苓”“药膳白银”之称。过去一直野生在山间泥土里。

20世纪50年代末,靖州甘棠镇的一间破旧老屋里,不时传来小孩几声微弱的呼唤声。孩子患上了当地人称的“水肿病”。同样身子浮肿的小孩父亲,也是一筹莫展。

父亲的3个弟弟,因为同样的病症先后离开了人世。厄运就像绵延不断的冷风凄雨,笼罩着山村也笼罩着这一家。

就在父子俩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家里来了一位同村的村民。他是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见多识广,拿出从山里挖来的两块巴掌大小沾满泥土的茯苓,叮嘱其家人炖熟给父子俩吃。

没想到,两人的身体一个星期后有了明显的好转。于是,父亲扛着锄头上山,漫山遍野刨挖这灵丹妙药。没过多久,父子俩慢慢地痊愈了。父亲对孩子说:“娃崽,你千万莫要忘记,我俩捡回的这条命,都是村里的好心人和山里的‘土疙瘩’救回来的。”

“那个娃崽就是我,”王先有对记者说,“从那时起,我心里就埋下了茯苓的种子,这一生便与茯苓结下了难解之缘。”

靖州气候暖湿,降雨充沛,松木茂密,为茯苓在这里安家落户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自有史料记载以来,茯苓作为珍贵的中药材,都是野生存活,珍贵难寻。

小学毕业后,王先有跟着父亲与兄长一起在家务农。“要是能够人工培植茯苓,那能救回多少人的命啊!”带着梦想,王先有农忙间隙便与兄长一起上山挖野茯苓,砍松木捡松枝回家,搭棚子挖地窖,钻研人工栽培茯苓技术。

1969年初,王先有的哥哥应征入伍。“先有,茯苓培植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哥,你就放心去吧,不成功,我就不成亲。”送别哥哥时,18岁的王先有说。

这年秋天,王先有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失败。他花尽几年的积蓄进行人工培植茯苓,收回的茯苓却只有15.2公斤,远没有达到预期的产量。看着这些个头如小孩拳头大小的茯苓,他心痛得直掉眼泪。

生产队开会分口粮的时候,队领导决定扣掉他半年的口粮,原因是他不务正业,一门心思搞茯苓培植,没有积极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

“你们管天管地,管不了我这颗栽培茯苓的心。”年轻气盛的王先有当场与队领导顶撞起来。他自掏腰包,偷偷地跑去外省学习菌类栽培的方法,提高茯苓培植技术。

有志者,事竟成。1972年,他请求生产大队的领导,让他负责管理大队的林场,用废旧的木材等原材料继续种植茯苓。第二年,他终于大获丰收,采收了3吨多鲜茯苓。从此,王先有对人工栽培茯苓信心大增,随后创办了茯苓菌种厂。

王先有的名声在全县迅速传开了,荣誉纷至沓来,他先后获得了“湖南省劳动模范”“中国茯苓生产发展突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王先有成了全县茯苓生产的带头人,当地人把他称为“茯苓大王”。见他长得矮小,皮肤粗黑,有人干脆叫他“茯娃”,“茯娃”与“福娃”同音,他知道乡亲们的寓意,也欣然接受了这一绰号。

“金娃”

——潜心研发,让茯苓新品种“飞”上太空

在“田间课堂”,王先有展示的鲜茯苓表皮光滑,个头粗壮。王先有告诉记者,这是茯苓新品种“湘靖28”太空育种之旅结下的硕果。

王先有因种茯苓致了富,却没有改行开办茯苓加工厂或从事茯苓贸易,而是一门心思研究开发茯苓菌种。

2001年,靖州供销系统企业改制,在供销社亦工亦农的王先有面临下岗。有好心人劝他找县领导说情,改行到政府部门任职,而他却选择了自谋职业,自筹资金创办了“湘黔桂药用菌研究所”。他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算没有白来世界一趟。我是一个茯苓命,这辈子只能与茯苓打交道。”

8年不懈探索,他研究出茯苓新品种“湘靖28”,并成功摸索出袋料栽培茯苓新技术、大宗道地中药材茯苓种植及产业开发关键技术,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湘靖28”获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农业厅的技术认证,并获省级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茯苓登记品种。

2010年前后,航天育种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植物种子只要上天转一圈,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于是,王先有萌生了新梦想,他要让茯苓新品种“飞”上太空。

经中国菌物学会牵线搭桥,王先有多次联系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育种中心等单位。“那几年,我光是跑北京的车票钱、住宿费就花了大几万元。”2016年,王先有终于为“湘靖28”拿到了太空“机票”。

为了让茯苓“飞”上天,王先有把准备给儿子买婚房的钱也拿出来了,并动员儿子把婚期推迟。

这年6月26日,王先有精心挑选的5株“湘靖28”茯苓菌株,搭载“神舟十号”飞船飞向了太空,为全国首例茯苓航天诱变育种实验研究。

“太空种子”回到地面后,王先有经过3年的反复筛选、淘汰和稳定化试验,使太空育种茯苓具有菌丝粗壮、抗病性强等优点。

“多亏了王先有,种茯苓发了家。”靖州平寨镇小岔村脱贫户吴成荣说。2019年,在王先有的指导下,吴成荣开挖了一片荒地种上了茯苓,当年获利4万元。他给王先有送上了一面锦旗:“致富能人,造福百姓。”

掌握了茯苓产业的“优质芯片”,茯苓成了当地百姓致富的“金娃”。一个个不起眼的茯苓,带起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期间,全县有3万余人通过发展茯苓产业脱贫。

其貌不扬、外黑内白的茯苓,让靖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茯苓之乡”。2019年,鉴于靖州茯苓生产取得巨大成就,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成立并永久落户靖州。

“优质芯片”让靖州在全国茯苓产业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靖州巩固优势特色产业地位,不断补链强链,推动茯苓产业融合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2004年至今,王先有一直担任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会长。协会通过提供菌种、技术服务、按市场价回收产品等形式,在全国10多个省建立了152个种植基地。

目前,靖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茯苓加工及出口基地、茯苓菌种供应和技术推广中心,拥有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唯一的“茯苓价格指数”信息发布平台,创下了“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的美誉。

“洋娃”

——走出国门,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这几天,王先有心里乐滋滋的。远在马达加斯加的华侨朋友告诉他,其在该国的农民朋友迪迪迦试种茯苓获得成功。

迪迪迦是当地脑瓜子灵活的年轻人,看到邻居家的山林租给来自中国福建的客商种植茯苓,换来人民币,心里痒痒的,便询问福建客商“金种子”来自何处,并请求与王先有联系,购买种子种植茯苓。

王先有热情相助。除供应“湘靖28”种子外,还微信联系当地的华侨朋友,指导迪迪迦种植茯苓。握着一叠茯苓换来的钞票,迪迪迦笑得合不拢嘴,要王先有的华侨朋友代他感谢这位未曾谋面的中国朋友。

2015年,福建药材商看中王先有的“湘靖28”,漂洋过海带到了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当年,王先有派出自己的儿子前往该国担任技术指导。

非洲气温高,原本生长期为1年的茯苓在非洲9个月就能成熟采挖。2017年,“湘靖28”又被推广到南非种植。目前,两个国家种植茯苓共500余万窖,年产鲜茯苓超过1万吨。

茯苓种植见效快,惠民生。海外许多人通过种植茯苓,摆脱了贫困。“靖州茯苓专业协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常年派出技术员在越南、缅甸、老挝指导茯苓种植,还远赴非洲传授茯苓种植技术,‘湘靖28’诞生了‘洋娃’。”王先有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七旬的王先有对茯苓的热情,一天也不曾减少过。年底,他显得更忙了,正参与筹备第三届全国茯苓大会,届时,全国茯苓学术专家、各方商贾及种植大户将汇聚靖州,研讨茯苓产业发展新路径。

站在气势恢宏的靖州茯苓加工贸易大楼前,王先有壮心不已。“作为一名老党员,将在有生之年,助力县委、县政府把靖州打造成国际茯苓之都。”王先有语气中透着豪迈。


推荐阅读

航天育种|看看福建与神舟系列飞船的“亲密接触”:乘着飞船遨游九天

1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公布了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实验项目清单,飞船共搭载112家单位的1300余份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航天育种材料。来自福建的降香黄檀种子和杉木种子、米老排种子等实验材料名列其中。 2023-01-18

航天育种|太空漫游提供的未来

航天育种,也叫空间诱变,我国自1987年8月5日,第一次搭载农作物种子上天,迄今已有35年。35年中,从搭载科学卫星,到发射我国自己的育种卫星,再到完成全周期种植的太空实验,我国航天育种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通过空间诱变,育成的审定品种约有300种,涵盖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等各个食物种类。 2023-01-18

航天育种|种子在太空中接受辐射以探索生物学和遗传学以增强粮食安全

这项天体植物学调查是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通过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开展的一项工作,旨在探索宇宙辐射对种子的影响,作为正在进行的研究,旨在加强作物品种以抵御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高全球粮食安全。目的是确定极端温度和宇宙辐射等恶劣的太空条件是否会导致种子发生进化变化,进而确定这些变化是否有助于植物在面对越来越困难的生长时变得更有弹性地球上的情况。 2023-01-12

航天育种|遨游太空六个月,龙江种子回家了!

“这是我们团队培育的甜菜种子第二次搭乘。”在黑龙江大学甜菜遗传改良实验室,吴则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6年9月,黑大团队培育的甜菜品系首次搭乘了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经太空诱变后培育出了甜菜单胚新品种“航甜单0919”。 2023-01-06

韩媒关注:从太空站到月球,中国发力太空水稻的原因

10月底,在中国中南部湖北省武汉市的科研示范基地,“太空稻”在试验田中收获。这些水稻种子于去年6月被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带到天宫空间站,历时3个月后回到地球。为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中国制定了确保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而该国正在航天育种方面取得突破。 2022-12-19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