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核能机构(NEA)联合发布了新的红皮书。因封面颜色缘故,该评论报告被称作“天王星”。这份名为《资源、生产和需求》的报告每两年出版一次,此次发布引发了业内对铀资源供需形势的关注。
报告主要针对2021 - 2022年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涵盖部分2023 - 2024年的信息。除汇总数据、趋势及截至2050年的预测外,红皮书还整合了来自62个国家的报告内容。
报告核心结论之一为,地质勘探和矿山建设投资趋势已由下降转为增长。当前已探明的铀资源量较为充足,但为避免未来出现铀资源短缺,及时投资于地质勘探和矿山建设十分必要。
在铀消耗量预测方面,报告指出,无论在“高”情景还是“低”情景下,目前探明的铀资源量理论上都能满足核能发展需求。然而,新矿开采面临诸多困难且成本高昂,这使得资源实际开采存在不确定性。红皮书作者预测,在“高”情景下,铀矿最早可能在2027年出现短缺;在“低”情景下,最早短缺时间则为2031年。同时,来自辐照和贫化铀的燃料、未使用的储备等次要来源,无法完全弥补这一潜在缺口。基于此,红皮书作者呼吁各方不要拖延对地质勘探和矿山建设的投资。
若预测成真,且到本世纪末核电机组总容量维持在2050年的水平,那么在“高”情景下,已探明的铀资源将在2070年耗尽;在“低”情景下,则将于2090年耗尽。
此外,报告还提及铀资源分类情况的变化。最低类别铀资源减少,主要原因是巴西(减少8.51万吨)和乌兹别克斯坦(减少2.72万吨)的部分资源被排除在该类别之外。不过,这一减少部分被哈萨克斯坦生产成本不超过每公斤40美元的资源增加(增加1.98万吨)所抵消。总体来看,世界铀资源与两年前的估计相比,几乎未发生明显变化。
在可采资源中,那些吨位和铀含量具有高度确定性的部分,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未来铀生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