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自动化离子光学设计和智能化调试助力国产微束装置研发

2025-05-12 09:05     来源: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微束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微束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首款微束系统自动设计代码CADAIT和基于生成式模型的人工智能微束结构生成智能体AIMPer,并创新性地将强化学习技术应用于微束聚焦控制,显著提升了微束系统的设计效率与调束智能化水平。

传统微束系统设计高度依赖专家经验与复杂计算,耗时长达数月。研究团队开发的CADAIT代码通过融合矩阵方法与数值离子追踪技术,结合差分进化算法,实现了微束光学参数的自动优化设计。该代码可在短时间内生成海量设计方案,并通过人工智能微束生成模型AIMPer快速筛选出高性能配置,将设计周期从数月缩短至几分钟。例如,针对50 MeV质子微束系统的验证显示,CADAIT的设计结果与主流软件WinTRAX、Zgoubi等高度一致。研究团队进一步将强化学习技术引入微束聚焦控制,通过训练深度网络模型,系统可自主调整四极透镜磁场,能自适应步长调束和动态优化束斑尺寸。

目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建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50MeV质子微束装置已成功出束并初步达标,证明了基于回旋加速器建设具有微米级分辨率的50 MeV质子微束的可行性,表明了研究所在高能离子微束装置研发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微束自动化设计代码CADAIT与人工智能聚焦技术AIMPer的结合,实现了将微束技术从“经验驱动”到“基于束流物理的AI自动设计”、从“调束专家依赖”迈向“全自动智能控制”的突破,为离子微束技术在材料科学、空间辐射及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项目支持,相关成果已发表于《欧洲物理杂志·Plus》(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和《核科学与技术》(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

图:AIMPer生成的高性能微束束线结构以及50 MeV质子微束系统的智能模拟聚焦过程



推荐阅读

钠电池正极材料局域结构调控激发高性能

作为储能领域的一匹黑马,钠离子电池具有原材料储量丰富、易于提取成本低廉、自主可控等优势,有望与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形成互补,有助于加快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而正极材料是钠离子电池技术的核心研发高性能正极材料是提升电池性能的首要任务。近日,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子散射团队基于中国先进研究堆高分辨粉末中子衍射谱仪,通过引入锰离子空位,首次实现了材料由无序结构转为有序结构,设计出大电流、... 2025-05-13

俄罗斯专家开发为太空和核能而发明的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

塔斯社5月7日消息,据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新闻处报道,俄罗斯理工大学MIREA的专家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金刚石的场效应晶体管设计。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通过半导体利用电信号控制电流的装置,此次开发的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应用前景广阔,发明者透露其将应用于核能和空间技术领域。新闻处详细介绍了该新设备的创新之处,新设备采用了通过热化学处理工艺形成的晶体结构完美的金刚石层,且该层厚度小于1微米。这一技术能够消除表面缺陷,进而显著改善晶体... 2025-05-12

美国物理学家首次捕捉到运动中的自由原子

近日,美国科学家在量子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获得不受限制运动的自由原子图像。这一成果让研究人员得以直接观察此前无法研究的长期预测的量子现象,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开辟了全新路径。该突破性新技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开发,其核心在于运用激光冷却显微系统。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先将原子置于受控云环境中,让它们自由活动,随后借助激光冻结原子,进而完成拍照操作。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马丁·茨维尔莱因(Zwierlein)对这一成果... 2025-05-12

新研究:核技术海藻养殖场或成海洋碳去除新力量

近日,一项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支持、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的研究表明,海藻养殖场可像自然沿海生态系统一样有效储存碳,为海洋碳去除方法增添新潜力。该研究利用核技术首次对全球海藻养殖场的碳埋藏率展开全面实证评估,发现海藻养殖场能在其底层沉积物中储存有机碳,且速率与天然蓝碳栖息地相近。蓝碳即海洋生态系统中捕获和储存的碳,被视为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红树林、海草草甸和盐沼等自然生态系统会将碳封存或捕获... 2025-05-12

中德日科学家合作实现氢-6同位素产生测量,挑战多核子相互作用认知

近日,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JGU)核物理研究所A1合作组与中国、日本科学家携手,在电子散射实验中首次成功产生并测量中子丰度极高的氢同位素⁶H(氢-6),实验结果显示原子核内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于预期。这一成果为研究轻的、富含中子的原子核提供了新方法,并挑战了当前对多核子相互作用的理解。该实验在美因茨微加速器(MAMI)的光谱仪设施上进行。JGU核物理研究所的Josef Pochodzalla教授强调:这项测量的完成得益于MAMI电子束的卓... 2025-05-11

国际招标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