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中国科学院新闻

天问一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首个科学成果发布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同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天问一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获得了首个科学成果,研究讨论了基于该载荷在地火转移轨道中观测到的一个太阳高能粒子事件。 2022-08-08

全相X射线干自由电子激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自由电子激光团队在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基于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验证了由我国自主提出的回声谐波级联自由电子激光新机制,并获得了具有优异性能的软X射线相干辐射。 2022-08-04

中科院青藏所:研究揭示全球稳定同位素“反高程效应”原因

8月1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布消息,该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余武生研究员联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Lonnie Thompson教授和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Stephen Lewis博士等研究发现,在全球尺度上,从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的新视角,可以系统地揭示不同地表介质稳定同位素出现“反高程效应”的原因,并对未来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重建古高度的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议。 2022-08-01

大连化物所等在数字微流控多靶标免疫分析技术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瑶、副研究员刘显明与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刘婷姣团队合作,在数字微流控多靶标免疫分析技术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2-07-28

2022年浙江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年会圆满召开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党委书记郑建军教授、浙江大学生物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张宏教授、江西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张青教授、山东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立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姚树展教授、江苏省江原医院院长包建东教授分别从放射住培教育、“透明病理”、甲亢碘-131治疗思考、PET/CT临床应用及晚期甲状腺癌治疗进展方向,为年会带来专题讲座。 2022-07-25

第二届近远海重大工程与海洋岩土灾害防护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与抗震性能评价技术交流论坛顺利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皋,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欧进萍、杜修力,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江光、核安全中心副主任柴国旱,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等领导专家出席,大会主题报告由中国钢结构协会核电钢结构分会理事长潘蓉主持。 2022-07-25

怀柔(5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设施成功出束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第一批交叉研究平台项目——“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及有效载荷研制测试保障平台”支持下建设的空间辐射效应分析试验平台暨怀柔(5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设施(HuaiRou Proton Cyclotron Facility,HRPCF)试运行出束,将能量约30MeV的质子引出传输至实验大厅实验终端处,在直径15cm的荧光靶上获得了2nA/cm2的束流,如图1所示,这为后续全面试运行奠定了基础。 2022-07-19

研究揭示4.2ka事件时我国中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课题组及其合作团队通过湘西惹迷洞高精度测年(大部分测年误差<10年)石笋的高分辨率(<4年)碳氧同位素(δ18O、δ13C)和微量元素(Mg/Ca、Sr/Ca和Ba/Ca)记录,重建了我国中南地区5.7-3.9ka时期的降水变化,并对比了江汉平原新石器文化的分布和演化。 2022-07-18

原子能院核技术应用系列讲坛第五讲(核医学)开讲

7月14日,由原子能院核技术综合研究所(简称核技所)、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共同举办的核技术应用系列讲坛第五讲在原子能院开讲,我国著名核医学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田嘉禾受邀作题为《纵有名琴弹 更需知音赏——从核医学视角看核技术医学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北京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姜兴东、原子能院副院长陈东风、中核集团首席专家王国宝、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2022-07-17

地球环境所大气碘循环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环境放射性团队在前期大气颗粒态碘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自主设计研发了大气碘同位素形态串级采样器,筛选超低本底采样基质,优化燃烧程序、捕集液参数,分离环境大气中颗粒碘、气态无机碘和气态有机碘,并采用加速器质谱技术和ICP-MS测量技术,建立了超灵敏环境大气中的129I和127I形态的分析方法。 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