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新闻
核聚变系统 - 被 NRC 描述为包含核聚变反应以及相关放射性材料和支撑结构、系统和组件的装置 - 将利用氢原子结合形成氦时释放的能量发电,而不是分裂,或铀原子的裂变。这意味着此类系统不属于 NRC 作为核反应堆进行监管的要求,因为它们不涉及特殊核材料(钚、铀 233 或浓缩铀)并且不能产生定义核裂变的自持中子链反应NRC 规定下的反应堆。
2023-04-19
在其新报告——多么浪费:快速裂变能如何从核废料中提供清洁能源——RePlanet 表示,欧洲的核反应堆“有着悠久的安全使用历史,几十年来提供了大量的清洁电力”。然而,它指出,他们在用于制造燃料的天然铀中使用的实际能源潜力不到 1%,而从反应堆中取出的辐照燃料组件被视为“核废料”。
2023-04-06
近日,原子核物理顶级期刊《Physics Letters B》在线发表了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反角白光中子实验装置(Back-n)上的研究成果“1-300 MeV中子能区的232Th裂变截面测量”,该成果将有望助力国家“双碳”目标。
2023-03-23
与传统核燃料铀 235 相比,钍拥有多项优势。在为水冷反应堆或熔盐反应堆提供燃料时,钍产生的裂变材料(铀 233)比消耗的多。据估计,地球上地壳平均含有百万分之 10.5 (ppm) 的钍,而铀的含量约为 3 ppm。
2023-03-14
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在 LMP 启动仪式上宣布了帮助“弥合核领域性别差距和增加担任领导职位的女性人数”的重要性。世界需要核技术来帮助解决许多最紧迫的问题,从气候变化到能源和粮食安全。它不能放弃女性的贡献。”
2023-03-09
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上反角白光中子源(Back-n)于2018年3月建成,中国首次拥有了宽连续能谱(0.5eV-200MeV)的脉冲式中子源,Back-n合作组将裂变截面测量列为了中子核数据首批实验之一。
2023-03-03
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及其反粒子共有6种,反应堆释放出的是其中之一——反中微子。反应堆在运行过程中,燃料会持续裂变,其裂变产物多为不稳定核素,平均每发生6次贝塔衰变后,会产生6个反中微子。一个热功率为1GW(百万千瓦)的反应堆每秒释放出的反中微子数目约为2×1020个。
2023-02-23
反中微子是微小的无害粒子,不带电荷,大小为亚原子,核电站大量排放。它们是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体积小且不带电荷,它们可以不受阻碍地穿过反应堆的结构。检测反中微子很困难,因为干扰带电粒子无处不在。他们穿越银河系,甚至来自我们的太阳。在传感器中,带电粒子会产生干扰,作为额外的“噪音”,在解释结果时混淆画面。
2023-01-05
1939年2月,Meitner与Frisch首次揭示了铀原子核像液滴一样发生了分裂[1],并用fission这个词来描述核裂变。更重要的是,他们基于玻尔的液滴模型估算出一次核裂变会释放约200 MeV的能量。
2022-11-25
核能是从原子核释放的一种能量形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这种能量来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裂变——当原子核分裂成几个部分时——或聚变——当原子核融合在一起时。
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