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运行30余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领跑世界最前沿

2022-12-27 09:16     来源: 北京日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

北京谱仪Ⅲ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李海波(右)与北京谱仪Ⅲ实验国际合作组联合发言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晓睿(左)在北京谱仪对撞区查看设备情况。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自天安门广场一路向西,复兴路北侧,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内,一座形如羽毛球拍的建筑就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所在地。这是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也是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运行30余年间,几乎每秒都有上千个粒子在其中高速奔跑、对撞、湮灭。大型探测器北京谱仪Ⅲ则是对撞机的“眼睛”,“目不转睛”地记录着每个粒子的飞行轨迹。

“这些带电粒子的轨迹,就像流星雨划过天际。”北京谱仪Ⅲ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李海波紧盯谱仪控制室大屏幕上显示出的单事例粒子轨迹,生动地描述。每年的11月到次年6月,是北京谱仪Ⅲ最忙碌的时段——谱仪将连续收集数以万亿计的对撞数据。

从正面看,北京谱仪Ⅲ的主体结构是一个正八面体。经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加速,接近光速的正电子和负电子分别从两侧飞入,并在谱仪的正中区域完成对撞。随后,带电粒子将在我国单体最大的超导磁体作用下,在1万高斯的均匀磁场中发生偏转,不同种类的粒子随即飞往不同方向。

这个过程就像在微观世界打台球。每个粒子的产生发生在飞米级尺度内——这一单位比纳米还要小100万倍。而成人一根头发的直径大约是6万纳米。

紧盯“台球赛”的一举一动,是北京谱仪Ⅲ的重要作用。“建设谱仪时,我们要用4万多根电缆线把每个子探测器信息传送到中央控制台。”李海波解释,只要装置内出现对撞事件,谱仪内的探测器就会以最快几十皮秒级的时间分辨率,拍下粒子飞行的详细轨迹。

自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至今,装置多次升级。除工程改造及检修时间外,这里的粒子撞击一刻不停。作为当前国际上唯一一台运行在20亿至50亿电子伏特能区的高能粒子对撞机,它产出了粲物理领域绝大多数的精确测量成果——在世界最权威的粒子数据表上,北京谱仪合作组测量的数据超过了1000项。

“谱仪的在线数据获取能力能够支持每秒处理6000个有效对撞事例。”北京谱仪Ⅲ实验国际合作组联合发言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晓睿介绍,每年,谱仪系统后台收集的数据总量有上百万亿字节,需要上万个中心处理器同时展开数据处理。合作组的软件组研究人员要用大约一年的时间进行数据校准,才能真正提供给科研人员开展后续研究。

这些数据共享给来自16个国家、84个研究机构的500余位科研人员。北京谱仪实验拥有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最大国际合作组。利用装置产出的科研数据,科研合作组已发表了500余篇高水平科研论文。

今年6月,装置“撞”出的一项成果登上了《自然》杂志。科研合作组利用北京谱仪Ⅲ收集的13亿个J/psi粒子衰变事例,完整干净地重建出7万余个处于量子相干状态的正反科西超子对,完成了世界上最精确的正反科西超子衰变参数和不对称性测量。目前,北京谱仪Ⅲ历时4个月完成了约100亿个J/psi粒子的获取,科研人员期待进一步改进测量的精度。

李海波自豪地说:“我们已经站在了世界的最前沿。在这个能区,国际上没有第二台同类型的装置。”预计到2024年,北京谱仪将再升级。“物理研究又会开辟出一片新的、从没有任何一个实验研究过的领域。”吕晓睿说。

记者手记

在北京谱仪Ⅲ控制室采访的过程中,一连串高深的名词理解起来颇具挑战。科研人员说,高能物理是典型的基础研究领域,对于未知的探索,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源动力,只有在基础研究中取得突破,重大的技术创新才能有稳固的支点。

30余年间,无言中诞生出最闪亮的火花。科研人员用心呵护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不断升级装置。

北京谱仪控制室跳动的数据,是科研人员潜心基础研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加速,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极端综合条件实验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接连落地北京怀柔科学城,将加快推动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将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为超前探索提供实证和珍贵数据。


推荐阅读

北京谱仪Ⅲ实验国际合作组2022年冬季会议召开

2022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北京谱仪Ⅲ(BESIII)实验国际合作组2022年冬季会议线上召开。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德国、印度、美国、泰国、英国、意大利、波兰、荷兰、智利、俄罗斯、土耳其、瑞典、韩国等国内外合作单位的超过200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高能所所长王贻芳参会并致欢迎辞。 2022-12-14

CEPC设备国产化率将超九成 基础研究可能创造意想不到的效益

“在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这种具有超高技术指标要求的大装置的牵引下,国内已有技术水平可以更上一层楼,同时国内没有的技术有望实现国产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表示,基础研究在未来可能会创造意想不到的效益,如果基础研究做不好,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022-12-05

北京谱仪实验在超子辐射衰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谱仪Ⅲ国际合作组(简称BESⅢ合作组)利用100亿J/ψ数据对超子辐射跃迁到中子过程J/ψ进行了精确测量,最新测量的跃迁几率较此前世界上各个实验平均值有5.6倍标准偏差的偏离。同时还首次确定了该衰变过程的不对称参数。上述结果于2022年11月18日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Phys. Rev. Lett. 129, 212002 (2022)]。 2022-11-30

北京谱仪实验在超子辐射衰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这一精确的实验结果为约束理论计算中宇称破缺振幅的贡献提了供重要的实验信息。这一成果主要由中国科技大学周小蓉特任教授带领博士生李贺,与高能所李海波研究员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Andrzej Kupsc教授等BESⅢ合作组成员共同完成。BESⅢ高精度的实验数据得益于探测器的设计和离线软件科研人员的大量精细刻度工作,同时也感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团队在疫情期间的维护和运行。 2022-11-29

郑志鹏获颁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20世纪70年代末,郑志鹏被选送到德国在丁肇中指导下进行MARK-J探测器的建造,参加了著名的胶子发现工作(该成果获欧洲物理特别獎);1982年起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 上的北京谱仪(BES)飞行时间计数器的制造;1986年开始负责BES制造、安装、调试和运行;主持了在北京谱仪上进行τ轻子质量测量的工作, 澄清了轻子普适性是否存在的重大问题,该成果被誉为50年来重要的高能物理实验之一。 2022-11-28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