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开对撞机的女孩——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2023-01-30 08:28     来源:中科院之声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红黄蓝的大铁块串成长串,蛛网般的线缆交织如麻。这里是《三体》中“良湘加速器”的取景地、真正的大型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剧中角色杨冬手里的数据图纸,也正是这台对撞机正负电子束流强度的曲线。

电视剧正在热播,但耿会平、郭媛媛、魏彦茹都还没有时间看。她们是现实中的“杨冬”,真正开对撞机的女孩。

“操作人:耿会平、魏彦茹。8:00接班,8:20注入。”

1月18日上午8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控室里,值班交接工作正在进行中。耿会平从郭媛媛手里接过对撞机的运行状态表,填好空格。

郭媛媛是前一晚的值班人员,耿会平和魏彦茹是今天白天的值班人员。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双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图

耿会平是“80后”,也是3个女孩里年龄最大的,守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3年。谈到这份工作到底有什么乐趣,她有些兴奋:“有个大装置给你玩不是挺好吗?!把这些参数往里一放,微观世界里的粒子就会严格按照你的指示运转,这可是玩别的东西实现不了的。”

郭媛媛工作了7年,和这里的很多女孩一样,她日常从不化妆。“面对机器时,不用想太多。”

魏彦茹是“90后”,工作了5年,有个刚满3岁的女儿。她已经连续好几年在春节期间值班。今年大年初一和初三,她会继续守在这里。“反正孩子小,我们哪儿都去不了。”魏彦茹乐呵呵地说。

“八点二十,准备注入!”耿会平按下电脑屏幕上的按钮,触发了可以产生正负电子的电子枪。显示屏上,代表正负电子流强的线条触底反弹,直线上升。

三人不约而同抬起头,紧盯着束流流强。流强从300毫安近乎垂直地升到900多毫安,越来越多的正负电子被注入储存环,并在储存环中以每秒125万转的速度“狂奔”。

接下来,她们需要关注的是束流对撞的“亮度”。亮度是科研人员用来描述对撞效率的词。正电子束和负电子束对撞得越充分,亮度就越高。对于使用对撞数据做物理研究的人来说,对撞亮度越高,产生和发现新物理现象的概率就越大。

中控室里有一块不起眼的大白板,上面记录了从2016年至今对撞机对撞的峰值亮度,每一笔都像是科研人员的勋章。魏彦茹的切身感受是,虎年是她工作这5年里加速器运行最顺利的一年,不仅达到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重大改造的设计亮度,还实现了高亮度的稳定运行。

要提升亮度,就需要加速器运行人员对束流位置、角度等进行精细调控。运行人员只能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寻找窍门,他们常常一调就是一两个小时。

“我们的组员有三分之一都是女孩。她们心细、有耐心,调亮度的时候总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运行组组长邢军说。

运行人员会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窍门写进加速器的运行模式中。日积月累,加速器就可以在精益求精中越来越“亮”。目前,加速器正在采用的运行模式就是1月13日郭媛媛坐在控制室调控了一个多小时后实现的。

“来年,希望加速器的高亮度状态能继续稳定运行。”郭媛媛和魏彦茹说。

耿会平则更期待2024年的对撞机升级:“2024年暑期,我们会开启升级项目,要进行一些拆装操作,升级一些设备。到时候又可以‘玩把大的’了。”她坐在电脑屏幕前,眼里闪着光,眼镜片上映着正负电子束那些花花绿绿、密密麻麻的数据。

1月18日上午7点,郭媛媛进行值班期间的最后一次巡检。倪思洁摄

1月18日上午8点,耿会平填写交接班表格。倪思洁摄

郭媛媛(左)、耿会平(中)、魏彦茹(右)时刻关注着束流注入情况。倪思洁摄

1月18日上午10点,对撞机进行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停机维护,停机时间只有1小时,魏彦茹抓紧时间下隧道查看设备情况。倪思洁摄

在魏彦茹(左)结束检查工作后,记者对其进行采访。郭媛媛摄


推荐阅读

神秘的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与北京谱仪(BES)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 2023-01-19

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运行30余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领跑世界最前沿

自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至今,装置多次升级。除工程改造及检修时间外,这里的粒子撞击一刻不停。作为当前国际上唯一一台运行在20亿至50亿电子伏特能区的高能粒子对撞机,它产出了粲物理领域绝大多数的精确测量成果——在世界最权威的粒子数据表上,北京谱仪合作组测量的数据超过了1000项。 2022-12-27

CEPC设备国产化率将超九成 基础研究可能创造意想不到的效益

“在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这种具有超高技术指标要求的大装置的牵引下,国内已有技术水平可以更上一层楼,同时国内没有的技术有望实现国产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表示,基础研究在未来可能会创造意想不到的效益,如果基础研究做不好,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022-12-05

北京谱仪实验在超子辐射衰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这一精确的实验结果为约束理论计算中宇称破缺振幅的贡献提了供重要的实验信息。这一成果主要由中国科技大学周小蓉特任教授带领博士生李贺,与高能所李海波研究员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Andrzej Kupsc教授等BESⅢ合作组成员共同完成。BESⅢ高精度的实验数据得益于探测器的设计和离线软件科研人员的大量精细刻度工作,同时也感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团队在疫情期间的维护和运行。 2022-11-29

郑志鹏获颁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20世纪70年代末,郑志鹏被选送到德国在丁肇中指导下进行MARK-J探测器的建造,参加了著名的胶子发现工作(该成果获欧洲物理特别獎);1982年起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 上的北京谱仪(BES)飞行时间计数器的制造;1986年开始负责BES制造、安装、调试和运行;主持了在北京谱仪上进行τ轻子质量测量的工作, 澄清了轻子普适性是否存在的重大问题,该成果被誉为50年来重要的高能物理实验之一。 2022-11-28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