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科学家首次发现原子核基态存在分子型结构

2023-11-27 09:28     来源:科技日报     原子核
记者11月25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近日首次通过实验证实在原子核基态中存在分子型结构。该研究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作为亮点工作被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杂志在线报道。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等核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多种有趣的原子核结构,从球形核到变形核,甚至是表面密度稀疏的中子晕核。在这些结构中,原子核内出现集团结构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原子核基态中的集团结构并不常见。有关基态集团结构的讨论可以追溯到1938年,理论物理学家通过分析α共轭核的结合能,推测铍-8、碳-12、氧-16等原子核的基态中可能存在α分子型的集团结构。但这一理论假设一直未被证实。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和合作者以新颖的实验方法,首次证实了在丰中子核铍-10基态中存在分子型结构。该实验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放射性核束工厂(RIBF)上完成。研究团队通过逆运动学下的敲出反应,研究了铍-10的α集团结构。实验中,0.5倍光速的铍-10次级束流轰击2毫米厚的固态氢靶,束缚在铍-10核中的α集团由质子敲出,几乎不转移任何动量给反应余核,使其保持了铍-10基态中的集团结构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敲出反应的实验截面与微观模型下的理论预测非常吻合,从而验证了长期以来对铍-10基态的分子态结构假设,即形成α-α哑铃状核心,两个价中子垂直绕核心轴旋转。类似的结构可以在原子尺度上找到,但在原子核基态中非常罕见。

这项研究首次为原子核基态的分子态结构理论描述提供了实验证据,并为进一步探索丰中子核基态中α集团结构的演化开辟了方向。


推荐阅读

质子单粒子效应截面预测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原子能院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对经典的电子器件质子单粒子效应(SEE)截面预测模型——突发产生率(BGR)模型进行了证明与修正,修正后的模型有助于深入开展质子单粒子效应机制研究,并为建立更为可靠的器件空间抗辐射性能评估方法提供助力;同时,经修正的模型也适用于中子单粒子效应,为开展日益受到关注的大气中子单粒子效应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2023-11-14

首次观察到罕见的β3αp衰变

今天,我们将探讨一种非常罕见的放射性衰变模式,叫做β3αp衰变。这种衰变模式是指一个原子核通过β衰变转变成另一个原子核,然后这个原子核又通过发射三个α粒子(即氦核)和一个质子来释放能量。这种衰变模式只有在一些非常缺乏中子的原子核中才可能发生,因为它们有很高的β衰变Q值(即β衰变释放的能量),以及很低的α粒子和质子分离能(即从原子核中移除一个α粒子或质子所需的能量)。 2023-09-07

原子核β衰变释放四个粒子模式首次发现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一种新的衰变模式。在这种衰变中,氧的一种较轻的形式,即氧-13(有8个质子和5个中子),通过分裂出3个氦核(一个没有周围电子的原子)、1个质子而衰变。 2023-09-06

我在现场:给原子核“称重”

“前不久,我们用‘超级天平’测出12个高精度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这对发现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探索元素起源,意义重大。”王猛自豪地说。 2023-07-04

孟杰教授受聘为原子能院客座研究员及核物理所理论物理中心主任

聘任仪式结束后,孟杰教授受邀在401讲坛作题为《原子核手征对称性研究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报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原子核手征对称性、原子核手性以及原子核手征宇称破缺等内容,并对未来理论和实验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小结。孟杰教授的精彩报告引发参会人员积极互动、热烈讨论,为院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3-06-02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