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近日公开了一项名为 “一种基于电子束辐照制备高导电石墨烯 / 铜复合材料的方法” 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 CN 120700462 A),该方法为高导电材料领域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在交通、电子、航天等领域对高性能导电材料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传统铜及铜基复合材料已难以满足需求。石墨烯虽具有极高的理论电子迁移率,但现有制备石墨烯 / 铜复合材料的方法普遍存在石墨烯质量差、分布不均的问题,导致产品电导率远低于纯铜。而这项新发明通过两步核心工艺破解了这一难题。
该方法首先在铜箔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石墨烯薄膜,优选采用厚度为 10~50μm 的铜箔,碳源选用甲烷、乙烷等气态碳源,且优选生长单层石墨烯以保证性能;随后对石墨烯 / 铜复合材料进行电子束辐照处理,电子束曝光系统按顺序对单次曝光区域曝光直至全覆盖,其中加速电压控制在 1~30keV(优选 10~25keV,更优 15~20keV),辐照剂量为 10~12000μC/cm²(优选 50~8000μC/cm²,更优 100~5000μC/cm²),单次曝光面积则在 10²~10⁸μm²(优选 10³~10⁶μm²)之间。
实验数据显示,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导电性表现优异。其中实施例 1 采用 25μm 铜箔生长单层石墨烯,经 20keV 加速电压、600μC/cm² 辐照剂量、10⁶μm² 单次曝光面积处理后,电导率达到 109.3% IACS,不仅明显高于纯铜(100% IACS),甚至超过了纯银(106% IACS)。而当加速电压降至 1.5keV 时(实施例 2),电导率为 102.4% IACS,仅略高于纯铜;辐照剂量提升至 1500μC/cm² 时(实施例 3),电导率为 104.7% IACS,介于纯铜与纯银之间,过高缺陷导致性能回落。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将单次曝光面积从 10⁶μm² 减至 10⁵μm²(实施例 4),电导率仍保持 108.7% IACS,仅加工时长增加,证明工艺重复性良好,且在不同型号电子束曝光设备中均可复现。
这项技术通过电子束辐照调控石墨烯缺陷量、增加电子通道,实现了复合材料导电性的突破,有望为各行业高性能导电材料应用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