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员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攻关中,成功研发出一款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在核聚变反应堆内部完成了复杂且关键的维护任务,定位精度高达0.1毫米级。此次突破直接解决了“轴孔装配”这一在部件更换过程中常见却极其耗时的重大难题,为核聚变装置的维护自动化开辟了新路径。

研究人员在新发表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定期维护对保障聚变装置持续运行至关重要,这一过程需完成大量远程操作。”新系统通过深度强化学习技术,模仿人类手眼协调机制引导机器人,融合了二维相机与力/力矩传感器的数据,有效规避了先进3D传感器在强辐射、光滑金属反光环境中的可靠性问题。这一方法不仅提升了维护效率,更为聚变装置的自动化维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对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装置的高难度维护需求,传统“人工介入”模式已成为商业化的主要障碍。研究人员强调:“通过引入二维相机,本方法有效解决了轴孔对准难题。”为支撑先进AI系统,团队还同步研制了配套重型硬件,创新设计出能搬运巨型部件的机器人关节,实现了超高减速比与精准扭矩输出,完美契合堆容器内大部件精密移载的需求。此外,团队开发的TCIPS智能感知系统同样关键,它能处理机器人“眼中”的三维点云数据,实现自主导航与精准定位。公报总结称:“这些创新共同标志着我们向构建智能重型机器人系统迈出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