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科家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将可控核聚变作为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正依托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先发优势,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聚变能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验证中的深度融合与全链条应用。 我们愿与ITER组织及各国伙伴一道,进一步加强科研与工程的融合创新,共同培育高素质的聚变科研与工程人才,推动形成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汪源源在致辞中表示,复旦大学组建的跨学院聚变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正重点布局高温强磁场磁约束聚变、人工智能驱动的聚变物理研究等方向。我们将继续深化与ITER组织的合作,在联合科研、数据共享、工程培训与青年培养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贝库莱作题为“聚变能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和全球展望”的专题报告。在近一小时的报告中,他系统解析了ITER计划的最新工程进展与关键技术挑战,并着重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聚变研发范式。他指出,当前ITER项目已进入关键组装阶段,超导磁体、真空室等核心部件正在卡达拉什现场进行集成安装。“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处理聚变复杂性的方式,”贝库莱表示,“从等离子体湍流的实时控制,到装置运行的智能预警,再到新材料的高通量筛选,AI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他特别强调了深度学习在等离子体控制方面的突破性应用,指出基于AI的控制器已在多个托卡马克装置上展现出优于传统方法的性能。
贝库莱在专题报告和后续圆桌讨论中也多次引用了复旦大学的应用案例,对复旦团队利用AI处理聚变大数据、将晨光装置设计成聚变数据生产机的计划高度赞赏。据了解,复旦大学正在建设的“晨光”强磁场紧凑型聚变装置,深度融合了AI技术。该装置不仅服务于基础物理研究,更着眼于人工智能在聚变数据分析、预测与控制优化中的创新应用,旨在探索小型化、智能化、高效化的聚变运行新模式,为未来商业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上海市未来产业基金,复旦科创母基金,中科创新等大学、投资机构和聚变产业界近百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参与,现场专家交流气氛热烈,众多学生也对聚变能源展现出浓厚兴趣与饱满热情,充分体现了这一前沿领域在上海的创新活力与人才基础。高水平的国际对话不仅深化了复旦大学与ITER组织的相互理解,也为上海打造全球聚变能源创新策源地、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注入了新的动能。会后阿兰·贝库莱与部分参会专家进行了座谈,重点交流了聚变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在聚变领域应用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