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探索无界 揭开中微子之谜

2021-07-02 14:30     来源:中科院高能所     王贻芳 中微子 宇宙射线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解读中国工作室出品的五集系列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在优酷、Discovery探索频道播出。

纪录片以全新手法讲述了欧阳自远、潘建伟、蒲慕明、王贻芳等数十位中国一流科学家的故事,立体记录属于中国科学的黄金时代。

霍金说过:“尽管我们渺小,但我们思维的触角却可以触碰到最广浩的东西。”中国科学家们用观测器遍寻基本粒子的痕迹,用潜水器触碰深海的脉搏,用射电望远镜探查宇宙的呼吸。带着好奇心,中国科学家从未停止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

揭开中微子之谜

“我们需要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边擦汗边说。

此时,王贻芳教授的团队正在两座核电站之间、700多米深的花岗岩下,开掘一个巨大的空洞,为了测量中微子之间极其微小的质量差别时,减少宇宙射线对实验的干扰。

这是江门中微子实验观测站,简称JUNO。王贻芳对这个项目是自豪的:“JUNO的探测器是大亚湾的1000倍,这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大的探测器。”


△王贻芳在实验室施工现场

作为世界最大的探测器,JUNO的建造过程可谓艰难异常。

镜头中,弥漫的白雾遮挡住了实验站只宽5米的出入洞口,“安全重于泰山”标语依稀可见。水汽混杂,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地底深处施工现场的岩层温度达30度。随着施工不断下推,光线越来越暗,岩层渗水等问题不断涌现,施工团队更需要一次连续在这样蒸笼般的高温潮湿环境下工作12小时。


△王贻芳进入地下实验站

地下实验室工地的艰苦条件让纪录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印象深刻,“当我结束拍摄,回到地面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了,需要呼吸一段时间的氧气。”除了恶劣的地下环境之外,王贻芳和团队还需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担忧。比如地震的时候是否能确保安全。说实话,这些东西没人知道怎么去计算预估。


△王贻芳和他的团队

动工已经四年,JUNO的最大难点还未到来——修建探测设备,探测难以捕捉的中微子,并测出其质量。面对这些困难与未知,王贻芳没有退缩。他坚信,这些艰辛付出必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在地下四百米、异常闷热的中微子实验室,王贻芳汗流浃背地说:“我们应该在这种纯粹的科学领域去求知,这样做也许能让世界更美好。”


△王贻芳在闷热的地下实验室汗流浃背

昏暗灯光下,每一个工作人员身着的反光背心映出点点微光。


推荐阅读

我国航天带动千亿市场,神舟飞船培育太空种子,太空育种很厉害!

之所以人们会带种子上太空,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基因培育,在宇宙特殊的环境下,种子就有可能会产生变异,这样的话就可以培育出更加理想的新品种了。 2021-07-02

欧空局利用航天器的"内务"数据来了解更多关于宇宙射线的信息

欧空局报告说,它正在利用最初在罗塞塔和火星快车任务上收集的所谓航天器 "内务"数据来了解更多关于宇宙射线的信息。宇宙射线是高能辐射的爆发,航天器收集的数据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射线在火星和内太阳系中的表现。 2021-07-01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