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撞机新闻
阿特拉斯将其分为20类,目标是特定的希格斯玻色子产生模式。到目前为止,这些结果与标准模型的预测是一致,使用了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第二次运行中收集的全部数据集。
2022-12-25
分会报告涵盖了加速器系统方面的整体与束流动力学、加速器技术、新加速器概念,理论与物理方面的希格斯物理、电弱与顶夸克物理、味物理、量子色动力学和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探测器系统方面的探测器与加速器接口、硅探测器、量能器、气体探测器、粒子鉴别探测器、数据获取与在线处理系统、计算系统与软件,以及CEPC产业促进会(CIPC)相关工作等共17个不同的主题。
2022-12-22
ILC是长约20公里的直线型加速器,目的是让电子和正电子发生碰撞,使其达到高能状态并产生基本粒子。大型加速器中,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比较著名,2012年成功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
2022-12-20
为探索反原子核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论文作者团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LICE合作组对氦-3(氦的一种稳定同位素)原子核的反粒子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粒子对撞产生反氦-3原子核,再让这些反原子核与ALICE探测器中的物质相互作用,让它们消失。
2022-12-13
“在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这种具有超高技术指标要求的大装置的牵引下,国内已有技术水平可以更上一层楼,同时国内没有的技术有望实现国产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表示,基础研究在未来可能会创造意想不到的效益,如果基础研究做不好,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022-12-05
这一精确的实验结果为约束理论计算中宇称破缺振幅的贡献提了供重要的实验信息。这一成果主要由中国科技大学周小蓉特任教授带领博士生李贺,与高能所李海波研究员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Andrzej Kupsc教授等BESⅢ合作组成员共同完成。BESⅢ高精度的实验数据得益于探测器的设计和离线软件科研人员的大量精细刻度工作,同时也感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团队在疫情期间的维护和运行。
2022-11-29
20世纪70年代末,郑志鹏被选送到德国在丁肇中指导下进行MARK-J探测器的建造,参加了著名的胶子发现工作(该成果获欧洲物理特别獎);1982年起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 上的北京谱仪(BES)飞行时间计数器的制造;1986年开始负责BES制造、安装、调试和运行;主持了在北京谱仪上进行τ轻子质量测量的工作, 澄清了轻子普适性是否存在的重大问题,该成果被誉为50年来重要的高能物理实验之一。
2022-11-28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开展的测试中,铅原子核被加速并发生了核子—核子碰撞,对撞能量创下5.36太电子伏特纪录,为2023年以后开展的铅—铅对撞奠定了基础。
2022-11-25
IAC委员们一致肯定CEPC团队过去一年中在全球疫情等困难中做出大量出色工作,包括CEPC加速器技术设计报告准备和关键技术预研、物理白皮书准备、探测器技术预研、国际合作、工业企业联盟合作和项目立项推动等。IAC根据国际粒子物理最新发展趋势和CEPC团队进展现状,对项目发展方向和相关技术研发方向给予了指导建议。
2022-11-24
11月10日,加速器中心朱应顺研究员团队研制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超导四极短实验磁体在高能所超导厅垂测杜瓦中成功完成了低温励磁测试。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