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新闻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赵伟涛与研究员孟祥存在超软X射线源领域取得进展。他们通过模拟白矮星对X射线照射伴星驱动的周期性物质转移的反馈,再现了超软X射线源准周期性变化的光变曲线,这为解释超软X射线源准周期性的光变曲线起源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2022-10-24
电离辐射则包括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等高能电磁波,在足够强度下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中粒子三兄弟a、β、γ是电离辐射中经常产生的三种粒子。
2022-10-21
通过利用NASA的成像X射线偏振探测仪(IXPE),天文学家们首次测量并绘制了来自一颗爆炸恒星残骸的偏振X射线。这些发现来自于对仙后座A的观测。仙后座A是一颗著名的恒星残骸。这些结果为年轻的超新星残骸的性质提供了新的启示,据悉,这些残骸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的传播速度。
2022-10-20
该研究团队通过对返回月壤样品开展实验室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与以往获取的月球样品进行对比,并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的数据结果,证明嫦娥五号月壤的光谱特征主要由富含富铁高钙辉石引起,而非富含橄榄石所致。
2022-10-20
陈本智等提出了一种针对X射线图像的气孔检测算法,主要利用差分图像使得气孔缺陷表现为一个显著性区域,并最终利用阈值将其分割出来。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但其没有对焊缝中其他缺陷的X射线图像进行研究,检测对象比较单一。
2022-10-19
“慧眼”是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承载高能、中能、低能X射线望远镜和空间环境监测仪,通过巡天观测、定点观测和小天区扫描3种工作模式,能够实现宽波段、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X射线空间观测。
2022-10-19
借助强大的 X 射线束技术,研究人员探索了使牙膏和发胶等柔软材料放松的原因。他们获得的见解可以帮助设计新的消费产品和纳米技术。
2022-10-18
一颗放射性碘-125(I125)粒子的大小仅有4.5mm x 0.8mm,呈圆柱状(如下图),表面为钛合金外壳,在组织间易于滑动,里面塞着吸附碘125粒子的银棒,能够释放γ射线。
2022-10-18
它运行在550公里的近地圆轨道上,主要通过观测宇宙中天体辐射的X射线来实现观测,研究黑洞、中子星、伽玛射线暴等的科学目标。和李惕碚院士一起了解 “慧眼”。
2022-10-17
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包括各种原子核、电子、高能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自1912年赫斯发现宇宙线以来,人类对它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已经长达一个世纪。但时至今日,关于宇宙线的起源、加速机制以及它们在星际空间和星系际空间中的传播及相互作用等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答。
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