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研究新闻
杜伦大学的科学家完成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大规模质量验证计划。ITER是世界上最大的旨在证明核聚变作为主要清洁能源可行性的项目,该过程借鉴太阳和恒星的能量,为人类提供几乎无限的能源潜力。杜伦大学的研究工作始于2011年,对5500多根将用于法国南部正在建造的反应堆核心的超导导线样本进行了详细分析。达勒姆团队对这些由铌锡(Nb3Sn)和铌钛(Nb-Ti)化合物制成的先进导线进行了约13000次独立测量。这些材料将用于制造强大磁体,...
2025-09-15
欧盟委员会为欧盟下一个核研究计划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提出98亿欧元预算提案,助力欧洲开发商业化聚变能源。新提案显示,下一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将于2028年启动,规模几乎是当前19.8亿欧元核研究计划的五倍。不过,这一增长主要因欧盟委员会计划将欧盟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的全部拨款通过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转交,此前ITER资金由多个欧盟基金汇集。除ITER资金外,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核研究预算也将翻倍。2025年,其聚变研究将获1.1亿...
2025-09-09
8月22至25日,第二十二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在蓉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物理学会高能量密度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承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等离子体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协办。开...
2025-08-28
近日,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美国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催生出一种新的人工智能(AI)方法,可更快找到核聚变中能让容器免受等离子体高温侵袭的磁阴影区域,这对保护聚变容器内部至关重要。艺术家对聚变容器内部的诠释,其中一些内表面直接暴露在等离子体中。一些区域位于其他部件的磁阴影中,因此被磁屏蔽,免受等离子体的高温影响。(插图来源:Kyle Palmer / PPPL 通讯部)...
2025-08-15
近日,中建四局承建的合肥聚变能源关键核心装备研发能力提升项目主体结构封顶。项目位于安徽省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高温超导磁体实验平台、高场磁体安全服役性能测试平台、高场磁体风险及可靠性评估平台和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三平台一中心科研设施,主体为地上四层,地下局部一层。作为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旨在面向国家对聚变能源应用的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抢占聚变研究领域科技制高点。项目建成后将实现...
2025-08-06
7月25日,可控核聚变物理前沿重点实验室组织召开了2024年度开放课题中期检查会议。本次会议旨在全面评估各在研开放课题的进展、阶段性成果与后续计划,确保研究目标顺利达成。会议由等离子体所重大专项联合办公室主任刘志宏主持。会议伊始,陈俊凌副所长代表实验室致辞,他表示开放基金重点支持与实验室核心研究方向紧密关联、具备创新引领潜力的课题,实验室鼓励大家持续深耕,勇于挑战关键科学难题,共同为可控核聚变研究贡献力量。随后,实验室...
2025-08-02
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为核聚变研究中已知的差异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这项研究的重点是等离子体边界,这是一个复杂且对维持聚变反应至关重要的区域。(图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该研究由物理学家曹明云和帕特里克·戴蒙德撰写,聚焦于托卡马克这一用于产生受控聚变能的主要设备,解决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长期问题。研究人员指出:边缘核心耦合的动力学对于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的优化至关重要。研究重点...
2025-06-16
近日,由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超强激光驱动的极端等离子体环境中核反应及调控方法研究在京启动,标志着项目研究工作全面展开。项目责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原子能院院长杨红义,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上海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原子能院等单位的30余...
2025-06-14
6月11日,韩国聚变能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聚变研究院)宣布,该院与法国原子能替代能源机构(CEA)下属的磁聚变研究所(IRFM)在大田DCC举行了基于钨环境的核聚变等离子体运行技术联合研究合作签字仪式。此次协议旨在以两机构于2023年8月签署的框架协议为基础,推动对钨环境下长期等离子体运行和控制技术开展更深入的联合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两家机构共同运营的KSTAR(韩国)和WEST(法国)装置,均为搭载钨材料内壁环境的实验装置,将应用于未来的核聚变...
2025-06-13
近日,国际聚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德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携手合作,在温德尔斯坦7-X(W7-X)仿星器上创造了持续时间超过30秒的最高性能持续聚变实验纪录,将时间延长至整整43秒,这一成果标志着世界向商业化聚变发电厂迈进了一步。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温德尔斯坦7-X真空容器内部。(图片来源:Jan Hosan / 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W7-X是一台仿星器,由位于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运营,其系统由美国能源部(DOE)设计和建...
202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