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北京大学团队与合作者主导完成粲重子自旋-宇称首次测量

2025-03-10 09:34     来源:北大物理人     大型强子对撞机 粲重子自旋-宇称首次测量 大型强子对撞机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LHCb)北京大学研究团队首次测量出粲重子Ξc(3055)+(0) 的自旋-宇称量子数为3/2+,以及Ξb0(-)→Ξc(3055)+(0)π-衰变的宇称破缺参数,为探索强相互作用机制、理解重子谱学及其衰变性质提供了关键实验依据。相关研究以“首次测量Ξc(3055)+(0)自旋-宇称”为题2025年2月28日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并被选为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和亮点论文(Featured in Physics)。

1964年,盖尔曼(M. Gell-Mann)和茨威格(G. Zweig)提出夸克模型,给予强子(指夸克在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束缚体系)分类方案(盖尔曼因此获得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常规介子由正、反夸克组成,而常规重子包含三个夸克。量子色动力学(QCD)是标准模型中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然而它在低能标下具有非微扰特性,难以用于计算相关物理现象,比如至今无法直接通过第一性原理理解夸克禁闭机制。

强子是研究QCD低能非微扰动力学性质的理想载体。重味强子(即包含底夸克或粲夸克的强子)因包含重-轻夸克耦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类似原子系统在库伦作用下的能级激发,强子在强相互作用下也呈现丰富的激发模式。比如,对于c夸克、s夸克和u夸克组成的Ξc+重子,轻夸克系统(su)和重夸克(c)之间(λ模),以及轻夸克系统内部(ρ模)都存在轨道激发。再加上c,s,u夸克自旋和λ、ρ模轨道角动量(如S波、P波、D波等)耦合,形成丰富的激发谱。理论模型和格点QCD对Ξc+(0)激发态谱学结构有大量计算,然而实验观测到的Ξc(3055)+(0)激发态数目显著少于理论预言,且对其激发模式的辨认存在争议。

自旋(J)与宇称(P)是表征粒子内禀旋转对称性和空间反演对称性的基本量子数。粲重子的自旋-宇称由轨道角动量及其与夸克自旋的耦合决定,因此是与质量、自然宽度等同等关键的表征其性质的物理量。

底夸克探测器(LHCb)是大型强子对撞机上为研究重味强子而建造的大科学装置,收集有世界上数目最多、种类最全的底/粲强子事例。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这些数据,首次发现Ξb0(-)→Ξc(3055)+(0)π-衰变模式,其中Ξc(3055)+(0)按照Ξc(3055)+(0)→DΛ,Λ→pπ-衰变方式进行重建。Ξb0(-)→Ξc(3055)+(0)π-为弱衰变,破坏了宇称对称性(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6年首先指出弱衰变中的宇称破坏,并因此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使得Ξc(3055)+(0)自旋存在极化,具备了测量其自旋-宇称的条件。随后,团队基于螺旋度振幅分析方法,对上述级联衰变的角分布和质量谱进行全局分析,确定Ξc(3055)+(0)的自旋-宇称为JP=3/2+(统计显著性大于5倍标准偏差)(见下图);结合Ξb0(-)→Ξc(3055)+(0)π-衰变的宇称破坏参数等测量结果,首次确认Ξc(3055)+(0)与λ模D波激发态相符。该研究首次通过实验测量确认Ξc类型重子的自旋-宇称性质,澄清了此前对Ξc(3055)+(0)结构认识的长期争议,为检验QCD求和规则等理论模型以及格点QCD方法提供了关键基准,加深了人们对粲重子谱学结构及强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

Ξc(3055)+(0)螺旋度角分布数据,以及不同自旋的拟合结果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张艳席助理教授和2021级博士研究生万关越是上述研究的主要完成人。论文署名为LHCb合作组全体成员,依照姓氏英文字母顺序排列。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的资助支持。

LHCb合作组由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98家研究机构的约1700名科研人员组成。以北京大学等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LHCb中国研究团队成立于2000年,近年来在电荷共轭-宇称联合变换(CP)对称性破坏机制、强子谱学、重味强子产生机制以及新物理寻找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北京大学团队自2018年以来,一直在LHCb合作组中承担物理研究和探测器建设的核心任务。张艳席曾两度担任LHCb实验物理工作组召集人,现任LHCb合作组报告人遴选委员会委员、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物理中心(LPCC)味物理工作组联系人。目前,北京大学正在与国内外合作单位共同推进LHCb探测器升级所需新型电磁量能器的核心研发工作,力争在高亮度大型强子对撞机(HL-LHC)LHCb的设计与建造中作出原创性贡献。



推荐阅读

大型强子对撞机反物质研究再获突破,反超氦-4证据现身

近日,反物质研究领域传来新进展,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相关实验取得重要成果,在高能粒子碰撞中发现了已知最重原子反核的证据,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反物质的认识。2024年,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STAR合作组的研究人员曾报告,他们短暂地创造了迄今为止最重的反物质核——反超氢-4,一度在此类研究记录上领先。然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凭借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的实验,将纪录再次刷新,成功制造出更重的反物质核——反超氦... 2025-04-27

ATLAS合作项目在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研究上取得进展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TLAS和CMS合作组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为理解宇宙运作方式开启了新窗口。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神秘场的存在,基本粒子通过与该场相互作用获得质量,该过程受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支配。尽管该机制于1964年首次提出,但仍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最不为人知的现象之一。为探索这一关键机制,物理学家需要大量高能粒子碰撞数据。展示一个候选事件:通过矢量玻色子散射产生两个W+玻色子,随后它们衰变为两个μ子和两个&m... 2025-04-12

LHC铅核碰撞中首次发现顶夸克

近日,科学界迎来一项重要发现:顶夸克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铅核碰撞中被首次观测到。这一发现标志着人类对宇宙大爆炸后最初阶段的认知取得了关键进展,彼时宇宙沉浸于夸克与胶子的混合物之中。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是一种在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在QGP中,夸克作为质子和中子的构成单元,胶子则通过传递强核力将夸克紧密结合。通常情况下,夸克和胶子被束缚在核子内部,而QGP的特性在于它们会暂时获得自由。依据宇宙演化模型,QG... 2025-04-10

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颁发给大型强子对撞机四大实验合作组 数百名中国科研人员共享殊荣

当地时间2025年4月5日,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基金会在美国洛杉矶宣布了2025年科学突破奖获奖者名单。包括数百名中国科研人员在内,来自70多个国家的13508名研究人员共同荣获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以表彰这些物理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对希格斯粒子性质的详细测量研究确认了对称性破缺产生质量的机制、发现新的强相互作用粒子、研究稀有过程和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对最短距离及最极端条件下的自然探索。所有的获奖者分别代... 2025-04-08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四大合作项目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本周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LICE、ATLAS、CMS和LHCb合作项目共同荣获突破奖基金会颁发的2025年度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四支团队基于LHC Run-2数据(截至2024年7月)发表的科研成果,其发言人代表数千名来自70余国的科研人员领取了奖项。从左到右:前 ATLAS 发言人 Andreas Hoecker;前 CMS 发言人 Patricia McBride;ALICE 发言人 Marco Van Leeuwen 和 LHCb 发言人 Vin 2025-04-08

国际招标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