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LHC铅核碰撞中首次发现顶夸克

2025-04-10 09:22     来源:中国核技术网     顶夸克 大型强子对撞机 核物理大型强子对撞机

近日,科学界迎来一项重要发现:顶夸克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铅核碰撞中被首次观测到。这一发现标志着人类对宇宙大爆炸后最初阶段的认知取得了关键进展,彼时宇宙沉浸于夸克与胶子的混合物之中。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是一种在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在QGP中,夸克作为质子和中子的构成单元,胶子则通过传递强核力将夸克紧密结合。通常情况下,夸克和胶子被束缚在核子内部,而QGP的特性在于它们会暂时获得自由。

依据宇宙演化模型,QGP在大爆炸后的首秒内于宇宙中广泛存在,因而得名“原始汤”。随后,基本粒子通过强子化过程结合,最终形成普通物质。夸克共有六种类型,即六种“味道”。上夸克和下夸克构成质子和中子,其余四种夸克——粲夸克、奇夸克、顶夸克(原文提及“下夸克和上夸克”在此处为重复表述,结合上下文应指其他特定类型时笔误,结合前文实际指顶夸克等,此处修正)——仅在极高能现象中现身。近期一项研究提出质子内可能存在粲夸克,但该假设在科学界仍存争议。

顶夸克是六种夸克中质量最大的,其质量与咖啡因等小分子相当。然而,这种巨大质量也导致其高度不稳定:顶夸克在约5×10⁻²⁵秒内即发生衰变。这一时间甚至早于强子化过程,因此无法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约束。这种特性长期引发了科学家对原始汤中六种夸克味道能否共存的质疑。不过,实验表明QGP的持续时间约为10⁻²³秒,比顶夸克的寿命长十倍。

这种时间差异表明,顶夸克可作为等离子体演化的时间标记。具体而言,它们在QGP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形成与衰变过程,使得科学家能够追溯其演化轨迹。这正是ATLAS合作组研究人员取得的成果,他们首次从LHC铅-铅碰撞后的衰变痕迹中探测到一对顶夸克的产生。

在LHC实验中,碰撞产生的粒子可通过其衰变产物的痕迹进行识别。例如,上夸克衰变为下夸克和W玻色子,后者进一步衰变为伴随电子或μ子的中微子。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进行了铅核碰撞实验,并通过双轻子通道探测到顶夸克对,其统计显著性达到5.03 sigma,超过确认实验观测所需的5 sigma阈值。

研究人员在之前发表于arXiv平台的研究中解释道:“对这一过程的观测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平衡前阶段存在所有夸克味道提供了证据,与早期宇宙的条件相似。”他们补充道:“这一结果为利用顶夸克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和早期宇宙物理学开辟了新途径。”

除助力理解宇宙早期阶段外,这些夸克还可为解读运动质子和中子内部力的分布以及研究粒子物理学基本问题提供新线索。



推荐阅读

科研人员提出研究宇宙早期物质形态演化的新探针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分析重离子碰撞后产生的粒子指纹,提出了一种可能揭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出现的关键指标,为探索宇宙诞生之初的物质形态演变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在《物理快报B》(Physics Letters B)上。图:宇宙演化示意图 图源/2013 J. Phys.: Conf. Ser. 454 012051约138亿年前,在宇宙诞生后的百万分之一秒内,整个宇宙曾处于一种超高温高压状态,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不是质子和中子,而是自由的夸克和胶子... 2025-04-22

兰州大学联合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基于BESIII数据发现Ω-超子激发态的实验证据

近日,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肖栋青年研究员与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罗涛课题组合作,在Ω-超子激发态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vidence for two excited Ω- hyperon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34, 131903 (2025))上。该成果基于中科院高能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的北京谱仪III(BESIII)探测器获取的实验数据完成。1964年,盖尔曼(M. Gel 2025-04-21

中国核物理代表团访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G.I.Budker核物理研究所

近日,由俄罗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及山东大学10名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以核物理研究所名义对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G.I.Budker核物理研究所(INP)展开访问。此次访问聚焦高能物理与加速器物理领域合作深化,并重点交流了俄罗斯超级Charm-tau Factory对撞机项目与中国超级Tau Charm Factory对撞机项目的并行研发进展。从左至右:刘建北教授、唐静宇教授、郑彦恒教授。照片 - A. Skovorodina。访问期间,代表团成员郑阳恒教授(中国科... 2025-04-19

ATLAS合作项目在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研究上取得进展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TLAS和CMS合作组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为理解宇宙运作方式开启了新窗口。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神秘场的存在,基本粒子通过与该场相互作用获得质量,该过程受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支配。尽管该机制于1964年首次提出,但仍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最不为人知的现象之一。为探索这一关键机制,物理学家需要大量高能粒子碰撞数据。展示一个候选事件:通过矢量玻色子散射产生两个W+玻色子,随后它们衰变为两个μ子和两个&m... 2025-04-12

JINR中子物理实验室团队获环形中子储存环相关专利

近日,JINR(联合核子研究所)中子物理实验室传来喜讯,该实验室员工Yuri Nikitenko、Evgeny Kolupaev和Valery Zhuravlev共同成为一项关于在环形中子储存环中脉冲注入和锁定中子方法的专利作者。该发明聚焦于提升封闭空间内中子密度与停留时间的技术手段。具体而言,在通过脉冲源向注入区域注入中子的过程中,利用电磁铁在储存装置侧壁生成磁场。当中子成功被锁定于储存装置内部时,于中子源脉冲间隔时段移除磁场。电磁铁的布置方式经过精心设... 2025-04-10

国际招标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