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合肥市这座蓬勃发展的“创新之都”,核技术如同无形的引擎,驱动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工业检测等前沿产业高速前进。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拥有核技术利用单位1457家,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数量5299台(枚),总数均占全省的1/3,并集中了全省半数的高风险放射源(I类和II类放射源)。监管体量激增,风险高度集中,是合肥市生态环境部门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监管对象和高风险源项,合肥市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实现连续十二年辐射事故“零发生”,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始终保持100%。这份安全成绩单的背后,是合肥市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领域持续创新、精准发力的生动实践——通过凝聚监管合力、优化服务效能、夯实应急体系,持续筑牢辐射安全防线。
坚持齐抓共管,凝聚监管合力
“‘十四五’以来,合肥市核技术利用产业迅猛发展,单位数量年均增长率高达19.7%,靠传统‘人盯人’模式力不从心。”合肥市生态环境局辐射固体处处长李盛远表示,“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
核与辐射安全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如何将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变“单打独斗”为“团体作战”?2021年1月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印发《合肥市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单位承担的核与辐射工作职责,成立核安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检查制度。
图为合肥市生态环境局辐射固体处对电动汽车电池生产线进行辐射剂量检测。 胡昌隆摄
2024年,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分别与农业农村部门和卫健部门开展了针对全市255家宠物医院与2983家医疗机构的辐射安全“大体检”。“以前不太清楚给宠物拍X光片也需要专门的辐射安全许可,更不清楚具体怎么办。”庐阳区某宠物医院工作人员说道,“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直接上门,手把手指导我们准备材料。不仅帮我们合规营业,更重要的是,他们结合我们医院狭小空间的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屏蔽和操作规范建议,比如在特定区域加装铅板、优化设备摆放、明确人员操作距离等。这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员工的安全感也大大提升。”这种跨部门、穿透式的联合监管,有效扫除了“宠物医疗”等新兴领域的监管盲区。
坚持精准高效,优化服务效能
监管严,服务更要优。合肥市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刀刃向内,自我革新。针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高频需求,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将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单位名称变更、许可证注销等7项高频业务淬炼为“即办件”,办理时限由原先最长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对于变更法人、注册地址、单位名称的事项,承诺1个工作日办结。
2024年初,合肥小林日用品有限公司因生产基地整体搬迁,急需完成射线装置使用场所的变更审批。“新厂区等着安装调试设备,时间非常紧。”公司项目部李经理回忆道。市生态环境局主动靠前服务,工作人员通过线上平台预先审核材料,同时赶赴新厂区进行现场指导,预判屏蔽防护要求,实现了线上预审与线下指导同步推进,大幅缩短了审批流程。“从提交完整材料到拿到新许可证,只用了不到48小时。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李经理为此专门送来一面“优质服务 高效审批”的锦旗。
“现在,受理、审查、发证、注销等全流程,都能在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上完成,连许可证都能快递送达,‘最多跑一次’已升级为‘一次不用跑’。”市生态环境局辐射固体处工作人员陈永梅介绍,“我们建立了辐射安全咨询群,将申请材料清单、填报模板都放在云盘供下载,群里随时答疑解惑。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六五环境日等重要节点,还会在群里开展科普宣传,提升大家的安全意识。”
针对辐射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法定要求,合肥市主动化解“考试难”。2024年,不仅按计划完成了常规考核任务,还免费组织服务,指导帮助200名从业人员顺利通过省级上机考试。同时,创新性地对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单位以及332家单位的872名工作人员开展了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抽测,以考促学,提升整体安全素养。全年高效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180家,重新核发76家,延续81家,变更94家,注销29家,遗失补发2家,服务效能充分显现。
坚持未雨绸缪,夯实应急体系
为了强化辐射事故应急处置的快速响应能力,2022年6月,合肥市入列安徽省市级第一台辐射应急搜源车,搭载了硬件集成、背包式搜源设备及数据采集传输模块。
“这台车是我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工程师介绍,“它可迅速进入事故现场,查明放射源的种类、污染程度,为应急决策提供最有力的技术支持。”据统计,自2022年投用至今,该车已采集全市重要区域辐射本底数据3070份,为建立“辐射环境地图”打下基础;参与省市各级辐射事故应急演练8次,队伍实战能力得到有效锤炼。
2024年6月,新版《合肥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正式印发,进一步优化了应急响应流程,强化了部门协同。年中,针对部分涉辐射化工企业可能因安全生产事故引发次生辐射风险的特殊情况,合肥市精准排查并督导帮扶11家相关企业完成了自身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并对其中4家重点单位进行了实地政策宣贯和检查。针对放射性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特殊性,印发专项行动方案,对全市26家相关单位开展了辐射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和帮扶指导,实现了监管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风险的有效管控。
年末,一场高规格的实战演练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上演。演练以修订后的市预案为蓝本,模拟实验室储存环棚屋和大厅发生故障,导致人员受困并意外受到辐射照射。演练采取“桌面推演+实战响应”相结合的模式,应急指挥组、后勤保障组、保卫组、救援组、医疗组等多方力量紧密配合,成功完成人员搜救、辐射监测、剂量评估、现场管控、医疗救治等全流程处置。
“演练非常贴近我们大科学装置运行的实际风险点,应急队伍专业高效,各环节衔接流畅,为我们科学家安心搞科研又加了一道‘安全锁’。”参与演练的实验室研究员徐博士评价道。
站在新起点,面对核技术应用日新月异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合肥将持续深化监管体制创新、优化惠企便民服务、强化风险预警和实战能力建设,以更严密的制度、更高效的服务、更过硬的本领,夯实基础、筑牢防线,为这座创新之都的持续腾飞保驾护航,以高水平核安全事业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