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击濒危犀牛的野生动物贩运,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7月31日启动一项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支持的项目。该项目开创性地将放射性同位素安全植入犀牛角,利用现有核安全基础设施阻止和发现非法偷猎行为。
犀牛角位素项目团队正在将放射性同位素植入犀牛角。(Martin Klinenboeck/国际原子能机构)
南非是世界上犀牛数量最多的国家,但过去十年因偷猎损失超一万头犀牛,且仍是受犀牛角非法贸易驱动的犯罪分子目标。仅2025年第一季度,南非林业、渔业和环境部就报告103头犀牛被偷猎。在此背景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运营的该项目借助辐射技术支持犀牛保护和执法工作。
犀牛角位点项目经两年初步测试,于2021年正式成立,其核心是给犀牛角贴上放射性物质标签,让犀牛角能被世界各地边境、港口和机场已部署的辐射门式监测器(RPM)检测到。RPM原本用于探测核物质和其他放射性物质,如今可用于打击野生动物犯罪。
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放射性同位素项目的支持,发挥了其在加强全球核安保框架方面的核心作用。全球每天有数百万车辆和人员跨境流动,约1万台放射性同位素探测器(RPM)成为检测未经授权的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物质跨境转移的关键工具。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称,核位点项目展示了利用核科学和核安保基础设施应对全球挑战的新方式,机构正支持各国发挥核能效益,通过创新利用已安装的核安保基础设施保护濒危物种。
今日,在约翰内斯堡以北约250公里的林波波省沃特贝格举行的活动上,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公布项目试点阶段严格安全评估结果。去年6月,20头犀牛被注入放射性同位素。比利时根特大学对15头接受治疗的犀牛进行健康监测和细胞学检查,并与5头未接受治疗的犀牛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非侵入性,不会对犀牛健康构成风险。
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辐射与健康物理学系主任詹姆斯·拉金表示,这是一场国际合作,旨在改变偷猎危机。经过两年数字建模、安全测试和检测模拟,已准备好推出减少犀牛偷猎的解决方案。
该项目成功也为未来应用于其他濒危物种打开大门。拉金称,该方法可适用于保护大象或穿山甲等其他濒危物种。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协调研究项目“利用核探测技术促进安全贸易——检测核辐射和其他违禁品”下,为该项目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还支持各国利用相关工具优化辐射检测,以检测带有辐射标记的犀牛角。
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保处处长埃琳娜·布格洛娃称,犀牛角位点项目将全球核安保网络纳入其中,许多国家现有的核安保基础设施可用于侦查犀牛角及可能伴随走私的其他违禁品,致力于核安保将带来多方面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