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超洁净单层非晶碳实现高精度质子束生成

2025-08-04 09:20     来源: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高精度质子束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研发了一种工业兼容的“无序对无序”(DTD)合成技术,实现晶圆级超洁净单层非晶碳(UC-MAC)的秒级制备,开发了UC-MAC膜应用于高精度质子束生成的原创应用。该研究成果以“Ultraclean monolayer amorphous carbon yields a high-precision proton beam”为题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此项研究成果同时解决了二维非晶材料领域两大关键挑战——规模化高质量制备与功能性验证。科研人员通过采用新的“无序到无序”(DTD)合成技术,攻克了高质量超洁净单层非晶碳(UC-MAC)的工业化兼容制备和表面金属污染难题。

科研人员通过精确调控氢分子离子束的流强和束斑尺寸,可将离子束聚焦至百纳米量级。借助这一技术优势,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氢分子离子束与真空中悬浮的、受铜网支撑的微米级单层非晶碳膜的精准相互作用,从而精确实现“氢分子离子仅与单层膜碰撞”这一极限实验条件。高能氢分子离子微束实验与约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MAC作为原子级薄层埃孔膜材料的颠覆性应用潜力:该材料可实现氢分子离子的离子化。实验表明,氢分子离子穿透MAC膜产生的质子散射率远低于穿透单原子层石墨烯(约低51%)和商用碳膜(约低98%)的情况,验证了其优异的高精度质子束生成能力,为开发下一代强流质子治疗技术开辟了新路径。

本项研究工作由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单位共同完成。新加坡国立大学林会会博士和吕品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江健博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窦彦昕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吕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曾晓成教授、北京大学赵晓续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图1: 晶圆级UC-MAC的“无序对无序”合成与 “氢分子离子的离子化”应用

图2: 氢分子离子穿透UC-MAC、非洁净MAC、单晶石墨烯(SCG)或商用碳膜后都离子化为质子,其中 UC-MAC 膜具有最低质子散射率 (图d)



推荐阅读

伊甸园放射性同位素公司:核医学领域的布局与展望

在核医学领域,克里斯·瓦格纳拥有40多年经验,从临床医生到在Mallinckrodt(现Curium)和Nordion等公司担任领导职务,其对核医学临床和制造的深入了解,为创立伊甸园放射性同位素公司(Eden Radioisotopes)奠定了基础。这是一家旨在生产钼 - 99和镥 - 177等医用同位素原材料的初创企业。伊甸园放射性同位素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瓦格纳。插图:裂变钼-99工艺。(图片:伊甸园)Eden计划建造专用核裂变反应堆及同地的热室处理设施,服务全球医用放射... 2025-08-05

近代物理所在部分子碎裂函数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夸克物质中心核子结构室研究团队基于NPC(Non-perturbative Physics Collaboration)合作组在部分子碎裂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以当前最高理论精度破解了夸克碎裂为强子的关键规律,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24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为人类理解物质微观结构提供了全新视角。半个多世纪前,物理学家比约肯、费曼等提出部分子碎裂函数(Fragmentation Functions,FFs)概念,用以描述带 2025-08-02

中广核辐照更名中广核华瑞

近日,随着中广核辐照技术有限公司成功更名,中广核华瑞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走进公众视野。从攻坚加速器研发,到深耕辐照加工,再到多产业链布局,中广核华瑞三级跳的背后,是一部持续创新、不断突破的进化史。中广核华瑞1.0:开启加速器研发制造征程2009年,随着国内食品安全、医疗灭菌、材料改性等领域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公司应势而生,开启了辐照电子加速器研发制造之路,实现了多款加速器的研发销售闭环,业务延伸至电线电缆、医疗灭菌等多个行业,市场份额... 2025-07-30

曹志坚:以身许核的国产放射源“拓荒牛”

在伽玛刀肿瘤治疗、工业无损检测、工农业辐照育种等多个领域,密封放射源犹如一位深藏不露的隐形工匠,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在过去,国内密封放射源长期依赖于进口,这成为制约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中国同辐老一辈核工业人、中核高通原总工程师曹志坚,投身核工业40多年,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克服重重困境,踏出了一条从受制于人到自主研发生产的艰辛道路。他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与智慧,躬身实践两弹一星精神,薪火相传强核报国、创新奉献... 2025-07-29

重现87年前的实验,为第一个氘氚聚变发现者正名

近期,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杜克大学的物理学家合作,重现了一项1938年的实验——首次观测到氘-氚(DT)聚变。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氘氚聚变是在1942年曼哈顿计划的伯克利会议上提出的,但实际上该实验启发了曼哈顿计划关于氘氚聚变的研究。而这项早期实验和当时的实验者阿瑟·鲁利希几乎被遗忘了。如今,复原实验确认了阿瑟·鲁利希核心结论的正确性——他得到了正名。相关成果发表在与 1938 年论文相同的 Physical Review 期刊上。氘氚... 2025-07-27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