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废料中,碘-129(I-129)因半衰期长达1570万年且易在人体甲状腺积聚,成为安全评估的重点。美国计划将含碘-129的核废料深埋于地下储存库,以实现长期隔离。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自然·可持续性》发表新研究,量化对比了美国深埋地下、法国稀释排放及使用过滤器捕获碘-129后浅层处置三种策略下碘-129的释放量。

研究指出,法国目前通过回收利用乏核燃料,每年排放约153公斤碘-129,虽低于监管限值,但约90%的碘-129会释放到生物圈中。相比之下,美国采用的深埋地下处置方式,在保守估计下,1000年至100万年间,每吉瓦发电量仅释放2.14 x 10 –8 kg碘-129,显著减少释放量。若使用气体过滤器捕集碘-129,每年每吉瓦发电量释放量可降至0.05千克,但浅层处置可能因人为干扰在未来泄漏。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不同地表水中碘-129的浓度,发现稀释虽能降低污染物浓度,但美国不完善的处置方式可能导致局部地表水污染物浓度升高。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Haruko Wainwright表示,全面了解碘-129的释放和迁移至关重要,需精心设计处置方案以保护当地社区。她同时强调,不应因废物问题放弃核能,而应加快废物隔离技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