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变新闻
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利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充气谱仪AGFA(Argonne Gas-Filled Analyzer)成功合成超镄新核素铹-251,并对铹-253的α衰变精细结构进行了测量。这是近二十年来首次直接合成的铹的新同位素,也是充气谱仪AGFA上合成的第一个新核素。相关成果发表于核物理学领域期刊《物理评论C》。
2022-12-12
北京谱仪Ⅲ国际合作组(简称BESⅢ合作组)利用100亿J/ψ数据对超子辐射跃迁到中子过程J/ψ进行了精确测量,最新测量的跃迁几率较此前世界上各个实验平均值有5.6倍标准偏差的偏离。同时还首次确定了该衰变过程的不对称参数。上述结果于2022年11月18日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Phys. Rev. Lett. 129, 212002 (2022)]。
2022-11-30
这一精确的实验结果为约束理论计算中宇称破缺振幅的贡献提了供重要的实验信息。这一成果主要由中国科技大学周小蓉特任教授带领博士生李贺,与高能所李海波研究员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Andrzej Kupsc教授等BESⅢ合作组成员共同完成。BESⅢ高精度的实验数据得益于探测器的设计和离线软件科研人员的大量精细刻度工作,同时也感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团队在疫情期间的维护和运行。
2022-11-29
在许多方面,中子是神秘的。它们无处不在,存在于所有元素的核心中。然而,它们可能难以检测:与质子或电子不同,它们不带电荷,当通过放射性衰变或核反应释放时,中子可能具有破坏性并使物体具有放射性。了解什么是中子以及如何探测中子是任何国家和平核计划的基础,因此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在努力通过中子培训帮助加强核能力建设。
2022-11-25
近日,北京谱仪Ⅲ (BESⅢ)实验首次在DS衰变过程中首次观测到同位旋矢量带电标量粒子a0(1817)±,其统计显著性大于10倍标准偏差,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9, 182001 (2022) ]。
2022-11-11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两个实验ATLAS和CMS的研究人员继续对所发现的粒子进行越来越严格的测试,使用新技术来发现隐藏在相似事件中的稀有事件(例如罕见的希格斯衰变)。
2022-11-07
近日,北京谱仪Ⅲ (BESⅢ)实验首次在DS 衰变过程中首次观测到同位旋矢量带电标量粒子a0(1817)± ,其统计显著性大于10倍标准偏差,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9, 182001 (2022) ]。
2022-11-04
1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使用同位素来估计样本的年龄,某些类型的元素不稳定,会以缓慢且可预测的速度衰变,如铷-87会衰变为锶-87。铷定年法可用来确定数十亿岁高龄的岩石和物体的年龄,被广泛用于研究月球、地球和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但此前开展此类测量需要数周时间,且会破坏部分样本。
2022-10-31
寿命较长的α粒子发射放射性核素也会衰变为子放射性核素,而子放射性核素本身就是α粒子发射体。
2022-10-28
科研人员使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与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CAFE2)提供的束流,在充气反冲谱仪上通过熔合蒸发反应,成功合成新核素锕-204并测量了其α衰变能与半衰期,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此次合成的锕-204是近代物理所发现的第35个新核素,也是在新充气反冲谱仪SHANS2上合成的首个新核素。
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