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技术装备 > 核分析技术 > 正文

将离子晶体管缩小到极限

离子晶体管 离子 离子传输
发布:2021-05-13 15:12:54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原子级离子晶体管,它基于大约3埃宽的电子门控石墨烯通道,展示了高度选择性的离子传输。他们还发现,离子在这么小的通道中移动的速度比在大体积水中快一百倍。这一突破实现了高度可切换的超快离子输运,可以在电化学和生物医学应用中加以重要的应用。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由数十亿被称为神经元的生物细胞组成的巨大网络,它发出处理信息的电信号,从而产生我们的感官和思想。每个神经元细胞膜上原子级的离子通道在这样的触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施加在细胞膜上的电压,离子流在单个细胞中打开或关闭,就像一个“生物晶体管”,类似于计算机中的电子晶体管。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生物离子通道是生命的晶体管,能够极快且精确地通过原子级选择性过滤器对离子进行选择性渗透,以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然而,迄今为止,制造人工结构来模拟这种生物系统,以达到基本理解和实际应用的目的,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由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原子级离子晶体管,它基于约3埃宽的电控石墨烯通道,展示了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离子传输能力。他们还发现,离子在这么小的通道中移动的速度比在大体积水中快一百倍。

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这一突破,不仅为原子级的快速离子筛分提供了基础理解,还实现了高度可切换的超快离子输运,可以在电化学和生物医学应用中得到重要应用。

首席研究员张翔教授说:“这种创新的离子晶体管展示了通过原子级的通道进行超快的电子切换,同时进行选择性离子传输,就像我们大脑中的生物离子通道一样。它加深了我们对超小极限离子输运的基本理解,并将显著影响海水淡化和医疗透析等重要应用。”

利用传统的孔隙结构开发人工离子通道,由于离子输运渗透率和选择性之间的平衡而受到阻碍。超过水合离子直径的孔径使离子选择性很大程度上消失。提高一价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可以在埃级精确控制通道尺寸。然而,由于水合离子进入狭窄通道空间的空间阻力,这些埃级通道显著地阻止了快速扩散。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张教授团队的前博士后研究员薛亚辉表示:“我们观察到,在原子级的石墨烯通道中,有效扩散系数高达Deff≈2.0 x 10-7 m2/s。就我们所知,这是在浓度驱动离子通过人工膜时观察到的最快的扩散,甚至超过了在生物通道中观察到的固有扩散系数。”

来自香港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首次使用栅极电压来控制石墨烯通道的表面电势,并在这些通道内实现了超高密度的电荷堆积。相邻的电荷之间表现出很强的静电相互作用。这导致了一个动态充电平衡状态,从通道一端插入一个电荷将导致另一端排出另一个电荷。由此产生的协同电荷运动大大提高了整体运输速度和效率。

张教授团队的前博士生杨霞说:“我们的原位光学测量显示,在最大的栅极电压下,电荷密度高达1.8 x 1014 /cm2。”“它令人惊讶地高,我们的平均场理论模型表明,超快离子输运归因于离子的高密度堆积和它们在石墨烯通道内的协同运动。”

原子级离子晶体管也表现出了优越的开关能力,类似于生物通道,源于水合离子插入的临界能量势障引起的阈值行为。在开路条件下,碱金属离子的水化通道尺寸小于其水化直径,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能垒,阻止离子进入。通过施加门控电势,水化壳可以被扭曲或部分剥离,以克服离子进入能垒,从而实现离子嵌入,并最终实现渗透阈值之外的可渗透离子传输。

原子级的石墨烯通道由还原的氧化石墨烯薄片制成。这种配置的优点是完整的层结构可用于基本性能研究,并且还保留了较大的灵活性,可在将来按比例放大制造。

碱金属离子通过原子级离子晶体管的选择顺序与生物钾通道相似。这也意味着一个类似于生物系统的控制机制,该机制结合了离子脱水和静电相互作用。

这项工作是原子级固体孔隙中离子输运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将原子级离子晶体管集成到大规模网络中,甚至可以制造出令人惊艳的人工神经系统,甚至类似大脑的计算机。

推荐阅读

科学家使用离子束创造三维纳米结构

磁性层和非磁性层之间的界面上的效应已经被用于数据存储了三十年。这导致硬盘驱动器存储容量稳定增加,这也是研究人员看到将数据处理引入新时代的潜力的原因之一。可以产生这些界面的一种方法是使用离子束。 2020-10-27

识别电离辐射中的生物分子碎片

在EPJ D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由京都大学的土田英史(Hidetsugu Tsuchida)领导的日本研究人员首次定义了可产生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碎片的精确精确范围。 2020-10-30

科学家在宇宙背景辐射中发现了奇怪的新物理学提示

在所有已知的空间中,恒星和星系之间都散发出极其微弱的辉光,这是宇宙黎明时留下的遗物。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CMB),它是在大爆炸之后大约380,000年冷却到足以使离子和电子结合成原子的过程中,穿过宇宙的第一束光。 2020-12-01

离子束断层扫描技术使纳米亚细胞成像成为可能

在2月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三维亚细胞MIBI的数学和技术框架。离子束断层扫描(IBT)将连续多次扫描迭代获取的离子束图像编译成3D格式,而不损失深度分辨率。 2021-02-06

韩国原子能研究所使用离子束技术开发基于氮化镓的新型β电池

β电池是一种将放射性同位素发射的β射线电子转换为电能而无需外部电源(例如太阳或风)的电池。由于可以长时间使用而无需单独充电或更换,因此它适用太空,极地和深海等极端环境中和作为人体植入医疗设备的下一代电源。 2021-02-24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