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等离子体所在托卡马克人工智能物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6-25 08:28     来源: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托卡马克 人工智能
近日,等离子体所EAST大科学工程团队孙有文三维物理课题组在托卡马克人工智能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该团队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成功开发了针对关键物理现象的智能预测与识别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以“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tokamak plasma confinement states (L-mode ,ELM-free H-mode ,and ELMy H-mode) with Multi-Task Learning Neural Network”和“Interpretability analysis and real-time prediction of locked mode-induced disruptions in EAST”为题,发表于核聚变领域核心期刊Nuclear Fusion和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由王辉辉副研究员协助指导的博士生邓郭洪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

在未来的大型聚变装置(如ITER)中,等离子体大破裂因其瞬间释放的巨大热能和磁能,被视为对装置安全运行的最大潜在威胁。因此,建立可靠的破裂缓解系统(DMS)至关重要,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能对大破裂(“锁模”现象是导致大破裂最主要的诱因之一)进行精准、及时的预测。除了避免灾难性的破裂,实现对等离子体运行状态的精确、智能识别与控制,是未来聚变堆实现高性能稳态运行的另一核心问题。高约束模(H-mode)是ITER的标准运行模式,但其伴生的边界局域模(ELM)可能对偏滤器靶板造成过高热负荷,对其自动及时识别是未来聚变堆走向智能控制的重要一步。

课题组在锁模破裂预测研究中,采用了“前置可解释性”(ante-hoc)机器学习方法。该方法利用决策树(Decision Tree)模型内在的透明性,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团队开发的“可解释性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高达0.997,并成功揭示了导致锁模破裂的关键物理量。在此基础上,为满足真实实验需求,团队进一步开发了“实时预测模型”,实现了94%的成功预警率和平均137毫秒的预警时间,足以满足ITER对破裂预警的需求。这一研究不仅能够为EAST提供可靠的破裂预警,更通过可解释性分析,为深入理解破裂物理过程提供参考。

在另一项关于等离子体约束状态自动识别的研究中,课题组创新性地采用了多任务学习神经网络(MTL-NN)。该方法巧妙地将运行模式识别(判断处于L-mode或H-mode)和边界局域模(ELM)探测两个紧密关联的物理任务融合到一个模型中进行协同学习。通过共享网络层,模型能够实现任务间的相互纠错,显著提升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为降低信号噪声干扰,模型以物理定标率中的标量参数作为输入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多任务学习模型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6.7%,相比同一数据库下的单任务模型提升了3.6%。这一成果为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运行状态提供了一种高效、精准的实时“诊断仪”,是发展先进等离子体反馈控制系统、实现高性能稳态运行的关键一步。

以上工作得益于EAST大科学装置团队成员间的共同协作。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解决核聚变关键问题上的巨大潜力:不仅对EAST装置未来的高效运行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也为ITER的智能控制和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和技术储备。目前课题组正在深入开展多种物理过程的人工智能集成控制。相关研究受到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B、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图1.一次放电实验中的锁模破裂预测及模型预警的决策路径

图2.锁模破裂模型各特征的重要性排序

图3. 用于等离子体约束状态自动识别的多任务学习神经网络结构图



推荐阅读

密歇根大学等开展核微反应堆与机器学习研究获新成果

密歇根大学核工程与放射科学系(NERS)与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一项关于核微反应堆和机器学习(ML)的研究,相关摘要已发表,全文题为《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核微反应堆瞬态和负荷跟踪控制》,刊登在《能源转换与管理:X》杂志7月刊上。HolosGen 开发的紧凑型可运输 Holos-Quad 微反应器,可容纳在一个标准的 40 英尺 ISO 集装箱内。(图片:HolosGen)该研究基于HolosGen的Holos-Quad微反应堆设计,考察了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多智能... 2025-07-11

我学者利用双极膜低成本制备氘代酸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徐铜文教授、汪耀明特任教授和李震宇教授团队联合攻关,在氘代化学品制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双极膜实现重水(D₂O)高效解离,首次揭示了核量子效应导致膜层内氘离子(D⁺)迁移速率反超氢离子(H⁺)的现象,颠覆了长期以来重水解离速率慢的传统认知,并成功开发出低成本、高效率制备氘代酸和氘代碱的新技术。该重要研究成果以Synthesis of deuterated acids and bases using ... 2025-07-11

“碳”路先锋,打通国产碳-14商用交付“最后一环”

近日,首批商用堆照碳-14同位素产品从中核秦山同位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秦同)正式交付客户,迎来核技术应用产业重大突破。中核秦同承担着打通国产化碳-14同位素供应全链条最后一环,高效完成生产基地建设,圆满完成棒束运输、靶盒解体、干馏提取、质量检验等重点工作,为我国碳-14同位素实现从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到市场化供应的全产业链贯通贡献力量。从2022年12月中核秦山同位素基地正式开建,到2024年11月取得甲级辐射安全许可证,再到开启... 2025-07-11

秒级通关!同方威视助力深圳海关点燃外贸提速“动力引擎”

深圳是连接香港、对接世界的纽带。深圳口岸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阵地,更是深港之间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保障香港和内地之间各种电子产品、鲜活生鲜等高时效货物往来运输的核心通道。其中,深圳公路口岸是作为全国业务量最大的口岸,承担着深港间70%以上的跨境陆路货运量。仅2025年5月一个月,深圳陆路口岸的跨境车辆就达到了95.82万辆,货车日均超过1万辆。在这样繁忙的货物往来中,通关效能就变得十分重要:既要有查验速度,又要有查验准确率;既... 2025-07-10

新能源车怕“上火”?看中广核技绝缘料在150℃环境里冷静工作

夏日开车,人都懂的烤验,拉开车门瞬间,扑面而来的热浪令人窒息,车内秒变桑拿房的同时,连方向盘都成了烙铁。当你手忙脚乱开空调时,有没有想过,连你都受不了的车内高温,车受得了么?!随着新能源汽车800V快充日益普及,电池包附近实际工作温度更超100℃,这对150℃耐温等级车内高压线性能,尤其是长期可靠性和失效安全性要求日益提升。近日,中广核高新核材研制汽车线用150℃辐照交联阻燃聚烯烃绝缘料,以优异性能获客户批量验证通过,用实力为新能源汽车生... 2025-07-09

全球招标
科技创新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