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曹志坚:以身许核的国产放射源“拓荒牛”

2025-07-29 08:20     来源:中国同辐微信公众号     放射源

在伽玛刀肿瘤治疗、工业无损检测、工农业辐照育种等多个领域,密封放射源犹如一位深藏不露的“隐形工匠”,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在过去,国内密封放射源长期依赖于进口,这成为制约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中国同辐老一辈核工业人、中核高通原总工程师曹志坚,投身核工业40多年,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克服重重困境,踏出了一条从“受制于人”到“自主研发生产”的艰辛道路。他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与智慧,躬身实践“两弹一星”精神,薪火相传“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用专业与担当谱写出老一辈核工业人的奋进华章。

1980年曹志坚与同事研究入堆辐照靶件

赤子报国赴深山

抉择无悔启新程

1972年,在兰州大学放射化学专业毕业十年后的曹志坚,已成为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技术骨干,并担任业务组长。在兰州有着相对安稳而舒适的生活,窗明几净的办公室,清晰可见的职业路径,闲暇时还能陪家人在黄河边散步。对于那个年代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令人羡慕的起点。然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始终激荡着无数知识青年的心。当得知国家正在西南边陲的夹江深山里筹建的重要项目急需专业人才时,曹志坚心中热忱被点燃,他没有丝毫犹豫,决心投身那片未知却充满挑战的热土,在核工业干出一番实实在在的事业。

平静的生活顿起波澜。妻子看着他,眼里满是忧虑:“志坚,听说夹江那边尽是深山沟,条件特别苦。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气候是冬天冷夏天潮,咱们在兰州待着好好的,你这一去,一家人可都要跟着吃苦……”所里的同事们也感到很意外,几位要好的同事劝道:“曹组长,在这里平台成熟、资源充足,您个人发展前景非常明朗,夹江那边刚开始建设,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真的要考虑清楚啊!”一边是党的号召、国家的需要和内心强烈渴望践行所学,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另一边是妻儿对艰苦生活的担忧和同事们基于现实的善意提醒。夜深人静时,这些思绪在曹志坚脑海中翻腾。然而,在他为此辗转反侧之时,脑海中突然响起毛主席发出的那句“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豪言,他清楚: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国家安排——这不仅是责任,更是他发自内心的选择。列车驶过秦岭,渐渐连绵的群山,曹志坚怀揣着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热腾腾的干劲,义无反顾扎进西南边陲的深山之中。

夹江岁月历艰辛

大山深处淬“核魂”

现场的艰辛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期。西南边陲的深山里,潮湿闷热,夏季蚊虫肆虐,雨季绵长不绝,空气中仿佛能拧出水来。习惯了西北干爽气候的曹志坚和家人,整日汗流浃背,身上总是黏腻不堪,夜晚闷热的辗转难眠,水土不服成了常态。干打垒的宿舍冬冷夏热,漏雨透风是家常便饭。生活区与厂区相隔十几公里山路,上下班只能挤在敞篷卡车车厢里颠簸。工作条件的艰难丝毫不亚于生活,基地由零开始建设,根本没有现成的办公场所和科研设备。曹志坚和同事们面临的是双重任务,既是建设者又是科研人员。有一次,为了解决技术上的一个关键数据验证,曹志坚和团队在基地鏖战至深夜。在走山路回家的路上,暴雨如注,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平时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最后跌跌撞撞走了五六个小时。当他浑身湿透、精疲力竭地推开家门时,妻子仍然守着微弱的灯光等他,桌上留给他的冷透了的晚饭直接成了早餐。

自主创新破壁垒

核芯筑基开新局

上世纪70年代末,正值国内放射治疗发展的黄金时期,上海核子仪器厂、动力院等相继研发出国产钴-60远距离治疗设备,但与之配套远距离治疗源全部依赖进口。曹志坚主动承担起了钴-60远距离治疗源的研制项目。庞杂的堆照参数、性能参数等数据的计算,加之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的极度稀缺,需要大量的时间反复测算数据,通宵达旦是常态。曹志坚常感叹:现在的科研条件真好啊,电脑一个回车键能出来的数据,我们那时候需要拨好几天算盘;有时还为了找一个文献,需要花费十几天出差去其他科研院所。

他带领团队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通过无数次实验,经过反复摸索和改进,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在钴-60远距离治疗源研制项目取得技术性突破后,他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产业化生产的筹备工作中。对生产流程进行细致规划,对原材料保障进行调研和对接,对生产设备的调试安装等每个环节都力求做到万无一失。在建设过程中,各方协同合作,工程团队精心施工,严格按照高标准建设生产车间、辐射防护设施等。

1981年,国内首条百万居里的高活度钴-60密封源生产线建成,这条凝聚着众多人心血的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在高活度钴-60密封源生产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医疗、工业等领域的辐照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后续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曹志坚开创的技术体系如同火种,点燃了国内放射源产业创新发展的燎原之势。中核高通目前作为国内最大的密封放射源生产研发基地,拥有两条百万居里专业放射源生产线,可提供60Co、192Ir、75Se、137Cs等全系列密封放射源产品及定制各类非标密封放射源,这些生产设施和技术储备都离不开曹志坚所做出的贡献。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还接续培养了一支专业素养过硬、创新意识卓越的技术队伍。

数十载光阴荏苒,他也先后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表彰,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编写了《高活度钴60密封放射源》等五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从“两弹一星”的辉煌岁月,到新时代核技术应用的蓬勃发展,老一辈核工业人的精神激励着新一代人在创新之路上勇毅前行,这份精神火炬的传递,定让核技术应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推荐阅读

中广核辐照更名中广核华瑞

近日,随着中广核辐照技术有限公司成功更名,中广核华瑞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走进公众视野。从攻坚加速器研发,到深耕辐照加工,再到多产业链布局,中广核华瑞三级跳的背后,是一部持续创新、不断突破的进化史。中广核华瑞1.0:开启加速器研发制造征程2009年,随着国内食品安全、医疗灭菌、材料改性等领域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公司应势而生,开启了辐照电子加速器研发制造之路,实现了多款加速器的研发销售闭环,业务延伸至电线电缆、医疗灭菌等多个行业,市场份额... 2025-07-30

重现87年前的实验,为第一个氘氚聚变发现者正名

近期,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杜克大学的物理学家合作,重现了一项1938年的实验——首次观测到氘-氚(DT)聚变。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氘氚聚变是在1942年曼哈顿计划的伯克利会议上提出的,但实际上该实验启发了曼哈顿计划关于氘氚聚变的研究。而这项早期实验和当时的实验者阿瑟·鲁利希几乎被遗忘了。如今,复原实验确认了阿瑟·鲁利希核心结论的正确性——他得到了正名。相关成果发表在与 1938 年论文相同的 Physical Review 期刊上。氘氚... 2025-07-27

原子能院在核裂变微观理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原子能院核数据重点实验室在核裂变微观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将傅里叶形状参数化方法引入协变密度泛函理论体系,有效克服了传统球谐函数展开方法在描述大形变及碎片分离组态时的局限性。 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物理期刊《Physics Letters B》(《物理快报B》),论文第一作者为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泽宇,通讯作者为核物理研究所陈永静研究员和西南大学李志攀研究员。基于球谐函数参数化(左)和傅里叶形状参数化(... 2025-07-27

经合组织核能机构:全球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态势向好但存挑战

经合组织核能机构最新版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仪表板显示,截至2025年2月,全球对SMR兴趣浓厚,有51个SMR设计处于预许可或许可流程中,开发商与场址所有者间开展了85场积极讨论。(图片:OECD NEA SMR 仪表板)美国国家能源局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仪表板列出127种SMR设计,较上一版98种有所增加。自2024年版以来,获至少一项资金来源或承诺的SMR设计数量增加81%,目前有7种设计正在运营或建设中,大量项目有望实现同类首创部署。(图片:OECD NEA SMR 仪表板)... 2025-07-25

原子核质量测量揭示新质子幻数出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首次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发现在硅-22中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相关成果于7月2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当原子核的质子数或中子数为2、8、20、28、50、82、126时,原子核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被称为幻数。20世纪40-50年代,物理学家梅耶(M. G. Mayer)和简森(J. H. D. Jensen)等... 2025-07-25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