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主任李斌带队开展事故容错燃料(ATF)碳化硅(SiC)包壳加工制造技术调研,科计处、反应堆部、研究所相关人员参加。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际加速对安全、可靠、经济并具有创新性的燃料技术进行研发。与传统UO2-Zr燃料体系相比,事故容错燃料通过采用先进材料和工艺,可降低氢气产生率,增强包壳力学性能,显著提高反应堆抵抗事故的能力,进而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竞争力和经济性。其中SiC复合包壳材料具有高熔点、高强度、耐腐蚀、辐照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未来革新性燃料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为积极跟踪国内先进包壳材料的新发展形势,应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面临的新挑战,夯实核燃料审评技术基础,中心深入研发第一线开展调研交流活动。
SiC包壳制造厂位于“极致安全核燃料碳化硅包壳项目产学研基地”,配备多台套先进SiC包壳研制设备,可满足全尺寸包壳管的规模化制备需求,形成覆盖不同尺寸、多种工艺路线的研发体系。基地配套建设全套包壳检测设备,构建“制备-检测”一体化研发链条,可全面支撑SiC包壳的研发及质量检测工作。目前,已实现国内首批4米级全尺寸SiC包壳管的制备,未来还将持续攻关全尺寸SiC包壳管的批量稳定制造技术,为我国核电产业链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安全性燃料包壳解决方案。
本次调研交流是深入技术工作、加强能力建设的有效举措,为后续审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