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脏病学领域正迎来重要变革,其关注范围已远超传统的心肌灌注成像。布莱根妇女医院核医学与分子成像科主任马塞洛·迪·卡利表示,该领域正迅速扩展至复杂心脏疾病的诊断与监测,涵盖淀粉样变性、结节病、心肌炎及心血管感染等多种病症。
作为《核心脏病学杂志》主编,迪卡利指出:“核心脏病学不仅限于灌注成像,在其他领域也展现出独特作用,这十分令人期待。”其中,最具变革性的发展之一是核成像技术在心脏淀粉样变性诊断中的应用。迪卡利介绍,目前临床医生可通过焦磷酸盐扫描等骨亲和放射性示踪剂进行非活检确诊,无需侵入性组织活检。“我们拥有便捷、经济且有效的工具,目前80%到90%的患者都通过这种方式确诊。”这一方法结合骨亲和示踪剂成像与实验室检测,已获临床指南及FDA认可,并成为评估新疗法的大型临床试验的诊断途径。此外,新型淀粉样蛋白靶向示踪剂正不断涌现,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提供支持,使评估治疗反应成为可能。迪卡利强调:“这些新型示踪剂将改变诊断方式,更重要的是,将改变追踪治疗反应的方式。”
在心脏炎症和感染成像方面,核心脏病学同样取得进展。随着心血管植入物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使用量不断攀升,这导致患者发生心血管感染的几率也随之增高。针对这一情况,欧洲和美国的临床指南均推荐采用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成像技术来检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迪卡利表示:“PET在诊断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可指导治疗选择,追踪疗效。”过去五年,这项技术吸引了大量关注,许多年轻影像学家积极参与相关会议,希望掌握这一未来实践的关键技术。迪卡利透露,未来几个月内将发表的使用医疗保险数据的最新研究显示,淀粉样变性成像的明显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