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去医院拍X光片检查,往往需要等上数小时才能取片。而给核电站设备做“体检”,运用数字射线成像技术,10分钟即可取片。最近,红沿河核电站的这一“拍立得”黑科技效率直接拉满。

从“暗室苦等”到“十分钟锁定病灶”
在拍胶片照片的年代,底片要在暗室冲洗才能成片。这也曾是核电站无损检测工程师的工作日常——用传统胶片射线检测给设备“拍片”后,经暗室显影、定影、晾干等多道工序,方能成像。但现在,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不久前,一台安全壳隔离阀检修,运用数字射线成像技术,仅10分钟,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数字影像,其内部结构清晰可见,为设备维修提供了关键依据。“这就是从‘暗室苦等几小时’到‘拍立得’的跨越。”技术支持部在役检查科陈玉喜指着屏幕上的影像介绍道,言语间满是自豪。
七年磨剑,解锁检测新姿势
射线成像技术有多重要?核电站的设备数以万计,有小到精密的电子元器件,大到规格不一的管道、阀门等部件。为避免拆卸损伤设备,通常借助声、光、电、磁等特性进行无损检测,而射线检测是其中技术难度高、应用场景广的核心手段。
2018年,红沿河核电引入数字射线成像技术,经过7年打磨,终于打破了依赖传统胶片的检测模式。这项技术通过模数转换快速生成高清数字图像,不仅效率快,其分辨率和缺陷检测灵敏度完全符合行业标准,更能直接存入数据库,实现长期归档、远程调用和多端共享,还节省了胶片、显影液等耗材,既降本增效,又绿色环保。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机组日常运维与大修,比如,在小径管焊缝检测中,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3倍,还能实现批量检测;在电子元器件检验中,可精准识别肉法无法识别的微小缺陷;设备内部异物排查时,将“盲目搜寻”变为“精准锁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