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王毅韧:核技术应用产业或可重塑国民经济新格局

2025-11-26 15:13     来源:中国核工业    

在核技术应用产业国际大会的现场,一份备受瞩目的行业核心报告——《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揭示了一组关键数据: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已逼近万亿大关,并以年均超15%的速度迅猛增长。这一昔日被视为“高精尖”的小众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融入工业、医疗、农业等千行百业,成为驱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

王毅韧:核技术应用产业或可重塑国民经济新格局

会后,有记者采访了核心报告发布人、国家原子能机构原副主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特邀专家王毅韧,请他深入解读,纵观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三个显著转变,从而勾勒出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从“实验室”走向“主战场”

记者(以下简称“记”):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已达8900亿元,发展速度惊人。在您看来,这一产业是从何时开始实现规模化跃迁的?

王毅韧(以下简称“王”):的确,我们正见证这个产业的“爆发期”。如果回顾过去10年,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加速上扬的曲线。

综合测算,2024年度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达到8900亿元,这个数字占GDP的0.66%,较2022年度占GDP比例增长了27%,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6%。其中,工业应用占比约42.7%,核医学诊疗21.7%,农业应用13.9%,核技术应用基础产业10.3%,其余部分包括核分析及核仪器、空间地学资源勘察以及安检环保考古文博等。截至2024年底,全国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经营的法人单位达14万家、从业人员约96万,相较2022年分别增长34%、17%;在用各类射线装置约32万台/套、放射源17.2万枚,较2022年分别增长17%、4.9%;核相关国家级大型科学装置42个,在役研究实验堆(含临界装置)18座(5座可生产同位素)、2座在建。

所有这些数据清晰显示了核技术应用产业已经彻底突破了传统认知,从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深闺”中走出,大步迈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记:这份近万亿的“蛋糕”是如何组成的?

王:这是一个多元驱动、协同发力的格局。辐照加工、核医疗应用快速发展,增速超过两位数,助力制造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核农学应用产值超千亿元,赋能国家粮食安全;核分析、核仪器、核测井、核安检、辐射无损检测等特色产品和服务,在多个行业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各类射线装置供应量质齐升,部分大型核科学装置运行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重点同位素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反应堆用核探测器实现自主化供应全覆盖,研究堆、商用堆综合利用势头强劲。截至2024年底,全国从事相关经营的法人单位达14万家,从业人员约96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活力迸发的巨大市场。

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

记: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以技术突破为前提。近年来,我国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成果?

王:可以说,我们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赛道开始“领跑”。近年来核技术应用产业创新多维涌现。仅以报告呈现的2024年为例,全球首台相控阵CT、超大孔径立位螺旋CT、5T磁共振系统,国内首台光子计数能谱CT获批上市;实现重离子治疗系统批量化、硼中子俘获治疗自主化;医用240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投入使用;首套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亚洲最大放射源研发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多功能天红堆相继获批开工;多个“钴-60+电子加速器”双体系辐照中心投运,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育种技术体系正式建成;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羲之”开启应用测试,多款国产等离子刻蚀机应用于芯片制造,国产离子注入机实现商业化;芯片级原子钟全链条实现国产化,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记:这些技术突破是如何发生的?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王:这源于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与国家战略的精准引领。国家原子能机构出台的《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着力破解产业链上游的关键性问题,《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则直接聚焦于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集群培育。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简称“原子能法”)的正式颁布,国家首次从法律层面鼓励并规范“核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保障。国家原子能机构正在会同有关方面制定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十五五”指导意见,将为我国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行动指南。此外,我们拥有42个国家级大型科学装置和18座在役研究实验堆,这些“国之重器”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验场和支撑平台。

从“点状突破”到“系统化出海”

记:我们注意到,核技术产业在全国形成了几个明显的集聚区。这种区域布局有何特点?

王:是的,市场之手与政府引导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区域格局,且各有侧重。

近年来我国经济活跃地区争先出台核技术产业政策、布局园区建设,推动重点产业规模化聚集。在长三角,逐步形成核能和核技术应用一体化、多园区差异化、产业链体系化等高端发展格局;在珠三角,重点打造核医疗产业聚集高地,并辐射港澳和东盟地区;在环渤海,致力于打造中国北方重要核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高地和产业集群;在成渝经济圈,聚焦核医疗产业链,建设了多个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此外,相关地区积极布局,设立了多个核技术特色产业园。

记: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核技术如何“走出去”?

王:国际合作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与新支点。我们秉持开放态度,已向全球开放了12个顶尖核科研设施,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共建了10个协作中心,分享中国经验。

在“出海”方面,成果同样喜人:泰国微堆项目设备已完成发运;高端核医疗器械如伽玛刀、医用直线加速器已出口至多个国家;工业辐照电子加速器、海关核安检设备等也逐步实现批量化出口。这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为全球核技术和平应用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AI赋能,核力跃升

记:面向2030年乃至更远的未来,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王: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预计到2030年左右,产业规模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发展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

我们面临的机遇是空前的:首先,新的发展格局赋予了这个产业新的使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持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战略抉择。夯实核技术基础产业,全面攻克核技术应用关键核心技术、原料、器件,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跨行业拓展应用,以核技术自立自强、支撑多产业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赋予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光荣使命。

第二,高质量发展必然呼唤新的动能。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何为新的动能?核技术应用产业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并为相关“三新”加快落地提供系统性支撑,是高效衔接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做优做大做强核技术应用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协同壮大新兴产业是核技术应用的重要任务。

第三,新型工业化孕育新机遇。新型工业化涉及科技、制造、质量、健康、农业、平安、文化、数字、双碳等多维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有效实施,为核技术拓展应用产业提供了直接需求和广阔市场空间。特别是制造业升级改造、发展数字经济、布局未来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等行动方案,为核技术加速应用迭代提供了新路径。

第四,人工智能+催生新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已迈向价值创造阶段,正引发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核技术应用,已经显露出倍增效应,如工业CT/无损检测智能判读,AI辅助放射性药物研究、分子影像诊断及个体化放疗计划设计,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智能预警等典型应用,为核技术应用产业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第五,治理现代化提出新要求。核技术应用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核技术应用产业跨界融合所形成的三新混合型业态,对企业经营、行业自律、监管模式带来诸多新要求。守牢安全底线,深化行业“放管服”改革,构建透明、敏捷、包容、高效的新型治理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当然,挑战也不容忽视。我们仍存在产业化能力不足、跨学科创新机制不畅、复合型人才短缺等短板。

记:面对您所说的这些机遇与挑战,如何规划这一产业的后续发展?

王:报告明确了四个主要的发力方向。一是深化顶层战略谋划。我们要推动制订原子能法配套法规及实施细则,配合出台《“十五五”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促进设立国家重大核科学技术专项,逐步建立核技术应用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及运行分析制度,把核技术应用产业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二是持续落实“三年行动方案”。聚焦产业发展短板问题,抓紧实施七项重点任务和五大政策措施,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为“十五五”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以新型举国体制,统筹核科学、核技术、核关联产业的一体化协同推进,促进“四链”深度融合,实施“人工智能+核技术+X”行动计划,实施核技术在典型行业高价值场景的应用示范,完善核技术要素价值释放机制,形成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力。

四是开放合作、安全可控。鼓励打破行业“玻璃幕墙”,建立跨界多元协同创新联盟和专业化服务平台;严守安全发展底线,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走出去,加强平等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


推荐阅读

普京:俄罗斯军事核技术将用于建造月球基地

当地时间11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波塞冬核动力水下无人潜航器的研制具有历史意义。海燕的飞行里程超过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导弹系统。普京还表示,俄罗斯新一代的武器装备已开始在海燕使用的核装置基础上研制,未来的核动力导弹也将是超音速的。普京称,海燕和波塞冬导弹系统的部件将与强大的计算机配合使用。海燕和波塞冬上应用的技术将有助于建造一个前景广阔的月球基地。此外,海燕导弹系统这样的小型核动力装... 2025-11-05

韩国国防部长官:核动力潜艇宜在国内自行建造

11月5日,韩国国防部长官安圭伯在举行的国会国防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明确表示,政府计划引进的核动力潜艇应在韩国国内建造。安圭伯指出,韩国在核潜艇建造领域已积累了超过30年的技术经验,并持续进行深入研究,这为国内建造核潜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相比之下,他认为美国费城造船厂在技术实力、人力资源以及设施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基于这些考量,国防部正就核潜艇的建造地点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紧密协商。安圭伯进一步说明,截至目前,韩美双... 2025-11-0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器官再生与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韩玉岭研究员来所开展学术交流

10月2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放射所)面向社会,举办了一场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器官再生与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玉岭担任主讲人,作题为《基于干细胞和类器官的疾病模型构建》的报告。放射所副所长刘鉴峰及部分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参加。韩玉岭研究员以《基于干细胞和类器官的疾病模型构建》为题作报告在这次报告中,韩玉岭研究员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与病毒感染过程更贴近的体内外模型... 2025-10-27

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积极推进聚变能安全、创新、国际化开放发展

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正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如何深化聚变能领域国际合作?全球首个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中国意义几何?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聚变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问:什么是聚变能?应如何深化该领域国际合作?答:聚变能与裂变能相比,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固有安全性好等突出优势,是未来清洁能... 2025-10-18

国内首个核技术利用领域环境标准9月起正式实施,放射性废物管理迈入规范化精细化阶段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环境标准《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运行管理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 《规范》),这是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联合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中心承担编写的首个核技术利用领域环境标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业内人士表示,《规范》是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再加固。《规范》直面核技术利用领域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痛点与挑战,为放射性废物库安全、稳定、规范运行提供操作手册,不仅让看不... 2025-10-18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