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新闻

上海农科作物所《农产品辐照加工增值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课题顺利通过中期检查

6月5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丰东升主任,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严维凌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包建强教授,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持的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农产品辐照加工增值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沪农科创字(2018)第1-6号]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 2020-06-18

积极推进“核医学诊疗工作推进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落地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为积极落实国家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要求,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与中国同辐共同发起的“核医学诊疗工作推进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创新工作思路,利用网络平台推进项目开展。 2020-06-18

美国防部DRACO计划:对核热推进越来越重视

Art Technica资深太空专家Eric Berger发文称,美国防部对天基推进越来越感兴趣。上个月,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通过预选宣布,它打算在2025年准备一个可飞行的核热能推进系统进行演示。 2020-06-18

NorthStar医用同位素公司与药物生产商合作开发抗新冠药物

总部位于比利时贝罗伊特的NorthStar Medical Radioisotopes公司周二表示,该公司正与总部位于芝加哥的Monopar Therapeutics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治疗2019冠状病毒的可能方法。 2020-06-17

核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X射线探伤你需要知道这些

X射线 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X射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更短,它的光子能量比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几万至几十万倍 。X射线由德国物理学家W K 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 2020-06-17

创聚核力、融通发展:我国首个核科技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据中核集团发布的消息,6月16日,中核集团正式启动首届科技创新大赛,同时也标志着全国首个面向中国核科技工作者和团队、促进核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竞技舞台和创新平台正式启用。 2020-06-17

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650 MHz 2-cell超导腔垂直测试达标

6月12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 650 MHz 2-cell超导腔在北京大学成功完成了掺氮后的垂直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2K温度下,加速梯度Eacc达到22MV m时,Q值超过6E10(对应的微波表面电阻仅为4 7nΩ),超过了CEPC的垂测指标(Q=4E10@Eacc=22MV m),创历史新高,也与国际领先水平相当。 2020-06-17

江门中微子实验有机玻璃防护罩完成试生产

6月12日至13日,江门中微子实验工程指挥部代表现场考察了光电倍增管有机玻璃防护罩的生产准备工作,该项工作由浙江省海盐县华帅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2020-06-17

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召开科技扶贫辐照育种工作研讨会

近日,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召开了科技扶贫辐照育种工作研讨会,旨在积极推动将核工业的先进技术转化为扶贫新动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科技力量。 2020-06-17

国际原子能机构致力于利用核技术加强对流行性疾病的防范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起了一项旨在加强全球对诸如COVID-19等未来大流行的防范的计划。该项目被称为ZODIAC,其建立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协助各国使用核和核衍生技术来迅速发现引起跨界动物疾病的病原体(包括传播给人类的病原体)的经验的基础上。 2020-06-17

卢旺达批准建设核科学技术中心

2020年6月15日星期一,众议院全体会议对批准批准卢旺达和俄罗斯之间 关于在卢旺达领土上建设核科学技术中心合作的协定 的法律进行了表决 。 2020-06-16

战“疫”神助攻——镜头揭秘电子束灭菌技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数以亿计的防疫物资要消毒灭菌怎么办?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体量大,但电子束灭菌技术担当大任,为战“疫”做出独特贡献。 2020-06-16

陶瓷材料中的辐照诱导偏析现象

多晶材料的特性通常受其晶界(GBs)的控制,因为晶界可能成为位错运动的障碍,腐蚀反应的活性位点和溶质原子的扩散通道。 2020-06-16

王传祯:愿民用核技术更多造福人类

王传祯,1939年生,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疏镇老王庄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领导主持设计供货的大型工业钴源γ辐照装置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也是我国设计制造的第一座出口的大型工业化钴源装置。获得 2020-06-16

S波段常温“高梯度加速结构”完成工艺测试

6月8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直线项目组组织专家对S波段常温“高梯度加速结构”进行了工艺测试,并通过了验收。测试组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6位专家组成。 20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