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子新闻
近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MS实验合作组在物理学领域顶级国际期刊《物理报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第二阶段实验数据对重共振态衰变产生希格斯玻色子的全面搜索,并对未来高亮度运行阶段的探索前景进行了预测。在这项成果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物理中心王锦课题组作出了重要贡献,包括关键分析通道的研究工作,构建联合统计分析框架和模型空间诠释,并由高能所博士后王储完成CMS国际合作组的审核报告。...
2025-06-02
近日,根据最新研究,超新星能够暂时转变为PeVatrons——可产生能量超过千兆电子伏特(PeV)宇宙射线的天然粒子加速器。这一发现为理解宇宙射线来源提供了新线索。星系际宇宙射线主要由高能粒子构成,其中大部分是质子,少量为重原子核。这些粒子大部分被地球磁场和大气层过滤,仅一小部分能到达地表。据估算,每秒大约有一道宇宙射线穿过人体。其能量范围广泛,从几电子伏特(eV)到几拍电子伏特(PeV),甚至高达一百万亿电子伏特,约为大型强子对撞机(LH...
2025-05-29
塔斯社5月19日消息,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人工智能系统重新剖析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前两次运行所收集的数据,助力物理学家精准计算出希格斯玻色子转变为粲夸克的速率,并将相关测量不确定性降低了35%。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新闻处表示,这些计算大幅缩小了在LHC数据中探寻新物理学的范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新闻处援引比利时根特大学研究员扬·范德林登的话称:我们的研究是希格斯玻色子与粲夸克相互作用研究的一大进步。随着分析技术的持续改进以...
2025-05-20
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期刊》的一篇论文中,ALICE合作项目公布了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对铅转化为金进行量化测量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为相关物理领域带来了新进展。ALICE 探测器图片(图片来源:CERN)将铅转化为金曾是中世纪炼金术士梦寐以求之事,即所谓的金炼探索。铅为暗灰色且相对丰富,密度与黄金相近,而黄金因色泽美丽、稀有备受追捧,早期人们曾试图通过化学方法实现两者转化,直至后来才明白铅和金是不同化学元素,化学方法...
2025-05-09
近日,反物质研究领域传来新进展,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相关实验取得重要成果,在高能粒子碰撞中发现了已知最重原子反核的证据,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反物质的认识。2024年,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STAR合作组的研究人员曾报告,他们短暂地创造了迄今为止最重的反物质核——反超氢-4,一度在此类研究记录上领先。然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凭借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的实验,将纪录再次刷新,成功制造出更重的反物质核——反超氦...
2025-04-27
2025年4月12日至13日,在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的倡导下,基于SHINE高能强流极化电子束的粒子物理核物理平台建设研讨会在复旦江湾校区成功举办。 此次研讨会聚焦于探讨利用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的电子束,建设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平台。会议邀请了全国相关领域20余位专家的参与。GeV能区的高能电子束在探测原子核内部结构、强子内部结构以及暗物质粒子性质等基础科学前沿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SHINE作为我国新一代大科学装...
2025-04-20
近日,以G. I. Budker命名的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原子能研究所(INP SB RAS)正积极推进新型对撞机项目——VEPP-6的开发工作。叶夫根尼·列维切夫 (Evgeny Levichev) 和伊万·洛加申科 (Ivan Logashenko) 站在 VEPP-4M 对撞机的 KEDR 探测器前。照片 - A. Skovorodina。该对撞机的物理学项目聚焦于强相互作用物理学,致力于对介子、重子及其他更奇特的强子展开研究。凭借特殊的粒子束碰撞方法,VEPP-6有望成为相对低成本却高效能的装置。
2025-04-19
4月14日,塔斯社报道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物理学家通过观测新发现的反超氦-4(迄今最重反物质)形成过程,在重粒子碰撞实验中验证了两种主流反超氦-4形成理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证实了统计热力学模型(SHM)的有效性。研究团队利用ALICE探测器,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铅核碰撞实验中首次追踪反超氦-4的形成路径,并精确测量其质量与形成频率。实验数据显示,超氦-4与反超氦-4粒子的生成概率高度一致,与SHM理论预测结果吻合...
2025-04-15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室贾宇研究员与合作者在粒子物理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首次提出在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研究新型量子干涉效应。该成果于4月7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34, 141901)。该研究聚焦于电子-正电子对撞机中双光子融合产生强子的过程,以双光子产生π介子对为基准过程,提出了一类全新的方位角相关观测量。研究发现,由于电子和正电子束流发射的准实光子具有强线性偏振特性,在横向动量依...
2025-04-12
近日,北京谱仪III(BESIII)合作组在超子Ω-激发态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vidence for two excited Ω- hyperon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34, 131903 (2025))上。1964年,盖尔曼(M. Gell-Mann)和茨威格(G. Zweig)提出夸克模型,用于强子(指夸克在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束缚体系)分类,盖尔曼因此获得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