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谱仪III实验首次利用超子-反超子对验证量子空间的非局域性
近日,北京谱仪III(BESIII)国际合作组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通过一种自旋为1/2的特殊重子类物质名为超子的特殊粒子,以高达99.99999%的置信度证实量子世界的非局域特性,成功验证量子力学中著名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现象,为深入理解微观世界的奥秘提供了关键性新证据。在日常生活中,两个相隔很远的物体无法瞬间影响彼此。但在...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罗涛课题组在《物理评论快报》(PRL)上发表关于粲介子半轻衰变的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罗涛课题组和湖南大学的张书磊副教授,中科院高能所的董燎原研究员合作,在粲介子半轻衰变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缪轻子反常磁矩和北京谱仪实验
最新的缪子反常磁矩实验测量结果与标准模型理论预言偏离4.2σ,提供了新物理存在的重要证据。然而要确认新物理的存在,实验和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精度。运行在量子色动力学微扰与非微扰过渡能区的北京谱仪实验能够约束缪子反常磁矩理论计算中最重要的误差来源——强相互作用的修正。
第三代北京谱仪(BESIII)实验上的粲强子衰变研究,揭示基础物理面纱
近日,两位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国际合作组的科学家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综述文章,介绍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上BESIII实验中所开展的粲强子衰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