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西安交大栗建兴教授团队在轻子束自旋极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29 13:56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轻子束 自旋

结构粒子束(如结构光束、电子束等)已在显微成像、光学操控、计量学、信息存储等领域展现出重要价值。近年来,非相对论体系中的结构自旋极化粒子更是在自旋电子学和量子材料研究中引起广泛关注。相对论结构自旋极化粒子束虽然在高能自旋分辨实验、拓扑自旋态写入与擦除、以及高亮度结构γ光的产生等前沿方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但是目前相对论结构自旋极化轻子束的产生一直是研究空白,传统的自旋操控装置(如自旋旋转器、韦恩滤波器、西伯利亚蛇等)往往只能在纵向和横向极化之间切换,缺乏对空间自旋结构的灵活调控,而超强超短激光虽然为自旋调控提供了全新可能,但其超强横向场极易导致束流品质下降。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栗建兴教授团队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在太赫兹波导管中通过极化-模式匹配产生结构极化轻子束的方案。研究表明,当太赫兹电磁模式与轻子束自旋极化态实现空间匹配时,可以在保持束流品质的同时,实现对自旋结构的精确操控。例如,在TE01模作用下,根据轻子束的极化-模式匹配的不同,可以产生“蜘蛛状”“螺旋型”、角向和径向极化等多样化的自旋结构。

该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将波导中特定电磁模式与轻子束自旋极化状态精确匹配。该方案克服了传统自旋控制技术只能在纵向和横向极化间切换的局限,实现了在皮秒尺度的自旋操控,还可以有效抑制束流发散和能散,保持束流品质。该方案基于现有太赫兹技术条件,参数可行性高,且适用于电子、缪子、陶子等多种轻子束。团队通过理论模拟与参数优化,系统分析了波导模式、相速度匹配、自旋-磁场夹角等关键因素对自旋结构的影响,还讨论了通过脉冲整形、波导结构设计和轻子束匹配等途径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为实验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推荐阅读

中科离子超导质子系统完成注册检验,国产抗癌利器加速落地

9月29日,中科离子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台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取得重大进展,顺利通过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简称北检院)注册检验,标志着这一国之重器已完成上市前的重要里程碑节点,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北检院党委书记、院长徐松雁,党委副书记吴科春、副院长梁振士、高级顾问孟志平,中科离子董事长刘璐、总经理陈永华、副总经理李俊等出席检验报告交接仪式。作为国产首台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治疗系统,国产化率达95%以上,工艺技术复杂... 2025-09-30

中国核动力院:人工智能融合纯微分形式中子输运方程提升核计算效率

近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先进核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核工业智能科学计算团队(AIDIND)牵头,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纯微分形式中子输运方程已在中科院1区TOP顶刊《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英文版2025年第7期正式发表。此项研究成果开发出一种利用人工智能结合纯微分输运方程形式的新方法,让核反应堆中子输运计算变得更快速、更高效。中子输运方程是核科学领域描述中子从产生到消亡输运过程的方程,精确高效的中子输... 2025-09-30

蔡辉山教授课题组在电磁离子温度梯度湍流驱动电流及其产生机制上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中科院可控核聚变物理前沿重点实验室蔡辉山教授课题组首次利用GEM代码,系统揭示了电磁离子温度梯度湍流驱动电流及其产生机制。相关成果以The current driven by the electromagnetic 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turbulence为题,发表在 Physics of Plasmas 期刊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吕瀚洋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为卢志鑫staff scientist和蔡辉山教授。湍流驱动电流是一种无需外部驱动即可在 2025-09-29

黄帆刘鉴峰团队研发超分子调节器 提升放射-免疫治疗核技术疗效

癌症免疫疗法通过利用免疫系统靶向并清除癌细胞,为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在各类免疫激活策略中,放疗因其能有效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而备受关注。然而,放疗介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所引发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经常受到肿瘤放疗抵抗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阻碍,其中肿瘤乏氧和细胞保护性自噬是尤为关键的影响因素。黄帆、刘鉴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超分子工程化免疫调节器(HCC4A),通过重编程肿瘤微环境增强抗体非依赖性的放射-免疫治疗。超... 2025-09-29

北大团队提出半监督多模态医学图像分割新方法

在医学影像分析领域,精准的病灶分割对疾病诊断、治疗规划和疗效评估至关重要。然而,高质量标注数据的稀缺严重限制了分割方法的实际应用。尽管半监督学习能够缓解标注成本高的问题,但在面对复杂病灶、模糊边界等挑战时仍难以满足临床精度需求。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模态影像虽然能够提供丰富的互补信息,如何在半监督框架下有效融合多模态特征并充分利用大量未标注数据,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为解决这一难... 2025-09-29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