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西物院在等离子体智能控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5-10-09 09:28     来源: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等离子体 智能控制 中国环流三号 中国核技术

近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单位,在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智能控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基于中国环流三号(HL-3)托卡马克的实验数据,成功开发并验证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等离子体控制方法,为未来聚变堆的稳定、高效运行探索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旗下的物理学Q1期刊《Communications Physics》上发表。

托卡马克被认为是有望率先实现聚变能源应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途径,其核心挑战在于对超高温等离子体进行长时间的精确约束和稳定控制。传统控制方法高度依赖复杂的物理模型和第一性原理模拟器,计算耗时长,难以满足如强化学习等先进控制算法的快速、高效训练的需求。因此,构建兼具高精度与高效率的等离子体动态预测模型,对未来聚变装置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智能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研究中,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完全基于中国环流三号历史实验数据的动理学模型。该模型融合了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自注意力机制及计划采样等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克服了在长期预测中由模型自回归特性导致的累积误差难题,能够高保真地预测等离子体电流、位形等多个关键参数的演化。

与基于第一性原理的传统建模方式相比,该数据驱动模型显著提升了强化学习智能体的训练效率——训练时间从数十小时大幅缩短至数十分钟。研究团队将该智能体成功部署于中国环流三号的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在真实的物理实验环境中完成了等离子体电流与位形参数的闭环磁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智能体不仅能精准跟踪复杂的等离子体位形目标,在面对训练中未出现过的新控制目标时,亦展现出优异的“零样本”适应能力和控制鲁棒性。

这项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成功构建了一条从真实实验数据到端到端智能控制的全新路径,不仅为中国环流三号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智能控制解决方案,也为ITER及未来商用聚变堆的常态化、自动化运行控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推荐阅读

BEST装置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装配

近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BEST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顺利完成交付,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BEST装置主机大厅内。作为首个进驻主机大厅的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的落位安装标志着BEST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部件研制和工程安装开启加速度。杜瓦底座是BEST装置主机的首个真空大部件,设计工况复杂,接口数百余个。结构尺寸大,直径约18米,高度约5米,总重量400余吨,是BEST主机系统中最重的部件,也是国内聚变领域... 2025-10-09

CRAFT环向场磁体线圈盒顺利交付

近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环向场(TF)磁体线圈盒抵达园区正式交付。线圈盒是环向场磁体的主体承力结构部件,也是整个磁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保护TF线圈绕组并支撑与固定着极向场磁体等其他超导磁体。TF线圈盒由超低温奥氏体不锈钢316LN和316LMn材料构成,其外形尺寸达21米*12米,重量达400吨,最大焊接厚度超360毫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环向场磁体线圈盒,整体尺寸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同类部... 2025-10-09

中科离子超导质子系统完成注册检验,国产抗癌利器加速落地

9月29日,中科离子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台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取得重大进展,顺利通过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简称北检院)注册检验,标志着这一国之重器已完成上市前的重要里程碑节点,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北检院党委书记、院长徐松雁,党委副书记吴科春、副院长梁振士、高级顾问孟志平,中科离子董事长刘璐、总经理陈永华、副总经理李俊等出席检验报告交接仪式。作为国产首台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治疗系统,国产化率达95%以上,工艺技术复杂... 2025-09-30

北大团队提出半监督多模态医学图像分割新方法

在医学影像分析领域,精准的病灶分割对疾病诊断、治疗规划和疗效评估至关重要。然而,高质量标注数据的稀缺严重限制了分割方法的实际应用。尽管半监督学习能够缓解标注成本高的问题,但在面对复杂病灶、模糊边界等挑战时仍难以满足临床精度需求。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模态影像虽然能够提供丰富的互补信息,如何在半监督框架下有效融合多模态特征并充分利用大量未标注数据,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为解决这一难... 2025-09-29

深圳大学微堆退役技术交流活动顺利举办

深圳大学微堆为多用途的研究堆,位于深圳大学校园内,建于1988年,曾承担了中子活化分析、探测器辐照考验等多方面研究工作,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堆芯核材料已经卸出,即将实施退役。近日,为加快深圳大学微堆安全技术审评、保障退役工程安全实施,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和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与深圳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深圳大学微堆退役技术交流活动。本次技术交流活动重点介绍了深圳大学微堆的现状... 2025-09-29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