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心脏病学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应用范围已远超传统的心肌灌注成像领域。布里格姆妇女医院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科主任、心血管影像执行总监马塞洛·迪·卡利(Marcelo Di Carli)博士表示,该领域正迅速向诊断和监测复杂心脏疾病拓展,如心脏淀粉样变性、结节病、心肌炎乃至心血管感染等。
“令人振奋的是,核医学心脏病学不再局限于灌注成像,在其他领域也发挥着独特作用。”身为《核医学心脏病学杂志》主编的迪·卡利向《心血管商业》杂志介绍道。
在心脏淀粉样变性诊断方面,核成像已成为主要的无创诊断方法。通过使用骨亲和性放射性示踪剂(如焦磷酸盐扫描),临床医生无需进行侵入性组织活检即可明确诊断。“我们拥有目前最普及、成本最低且高效的无创心脏淀粉样变性诊断工具,”他解释说,“目前约 80% - 90% 的患者都通过这一途径确诊。” 这种结合骨亲和性示踪剂成像与实验室检测以排除其他淀粉样变性类型的方法,已获临床指南推荐和 FDA 认可,同时也成为招募心脏淀粉样变性新疗法临床试验患者的重要诊断途径。
针对心脏淀粉样变性的新型靶向示踪剂也在不断涌现,这些示踪剂可用于 PET 和 SPECT 成像,不仅能助力诊断,更能跟踪治疗效果。“这些新型的、特异性针对淀粉样变性的 PET 和 SPECT 放射性示踪剂,不仅将改变我们的诊断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追踪治疗反应,”迪·卡利表示,“这些治疗费用高昂,我们需要快速识别无应答者,从而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结果。” 他透露,基于医保数据的最新研究结果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发表,这些研究将显示心脏淀粉样变性成像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心脏淀粉样变性成像转诊,尤其是在设有治疗项目的中心。随着认知度的提高,更多临床医生意识到,若不怀疑该疾病,就难以做出诊断。”
除心脏淀粉样变性外,核医学心脏病学在心肌炎症和感染成像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心脏结节病和心肌炎等疾病中。随着心血管植入物(如心脏瓣膜、起搏器和除颤器)使用量的快速增长,心血管感染病例有所增加。欧洲和美国指南均推荐采用氟脱氧葡萄糖(FDG)PET 成像来检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如果患者植入了人工瓣膜且怀疑存在瓣膜心内膜炎,PET 在诊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为其他技术存在局限性。它还能指导治疗,帮助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手术,还是仅通过抗生素治疗即可,并跟踪治疗效果,”迪·卡利介绍道。过去五年间,这一领域备受关注,吸引了众多年轻影像医生参与美国核医学心脏病学会会议。“他们渴望学习这些新技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将是未来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心脏病学的这一系列新进展,不仅为复杂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手段,也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心脏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