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雷达眼”精准导航,核医学诊疗一体化让肿瘤治疗“看得见、打得准”

2025-11-05 16:21     来源:复旦肿瘤医院     宋少莉 诊疗一体化 核医学
“请您平躺在检查床上,双手举过头顶……”当SPECT/CT检查室的门关上,来自山西的吴先生(化名)开始了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的第四次治疗。

透明玻璃外的电脑屏幕上,逐渐呈现出如热成像图般的明暗区域——那是镥-177药物在他体内代谢的实时分布影像。“你看这里”,医生指着屏幕上肿瘤原发灶的位置说道,“肿瘤已经缩小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错。”

复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介绍,吴先生所接受的正是当前快速发展的核医学诊疗一体化技术。在刚刚闭幕的欧洲肿瘤内科学 (ESMO) 大会上,由复旦肿瘤承接的首个针对中国人群晚期神经内分泌瘤的镥-177治疗III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镥-177治疗组mPFS(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核心指标)达到24.77个月,优于传统治疗组的5.78个月,优于国际同类研究目前所获得的数据,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精准“导航”+“打击”,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带来新希望

诊疗一体化被视为核医学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其原理在于利用诊断核素与特异性靶向配体结合,形成能够精准识别癌细胞的“核导弹”,判断患者体内的肿瘤的富集程度,确认患者适合开展治疗后,更换治疗类核素瞄准相同靶点杀伤肿瘤细胞。在我国癌症发病人数众多的背景下,核医学诊疗一体化技术的加速研发与落地,无疑为多发转移、临床方案已“山穷水尽”的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

“科室已率先研发和临床转化多种新型放射性药物,首创了99mTc-PSMA SPECT/CT显像剂,这款创新产品除了对前列腺癌及其转移灶显像以外,还可以引导靶向穿刺,为挽救性淋巴结清扫提供术中定位。”宋少莉教授说,近些年医院核医学科以创新为引领,在国内核医学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2024年10月,由宋少莉教授领衔的“泛实体瘤靶向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项目”完成专利技术成功实现转化。该技术可将30余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提升30%–40%,并实现对应靶点的精准核素治疗。经过四年临床实践,已有超过上万名患者从中受益。

核医学技术突破是关键,让诊疗“可视化”

宋少莉教授指出,过去核医学治疗面临的核心瓶颈,是“看不见”核药在体内的分布,难以实现个性化给药。传统核医学成像设备分辨率低(8–10毫米)、扫描速度慢(全身需1小时),成像效果不佳。如今,随着如新一代数字化SPECT/CT设备等先进影像系统的引入,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剂量计算软件的应用,这一疗法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字化SPECT/CT的核心亮点在于其12枚双能全环CZT数字探测器,空间分辨率大幅提升为3.2毫米(相当于能看清一颗米粒大小的肿瘤病灶的轮廓);断层灵敏度提高3倍,配合镥-177双能成像技术,使原先几乎无法开展的全身断层扫描(耗时约1小时)变得触手可及(大幅缩短至15–20分钟),推动SPECT从二维成像迈入全身三维精准成像时代(数据来源:第五届进博会报道)。

“现在借助先进SPECT/CT设备,通过静脉注射药物后,我们能清晰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过程,评估敏感脏器的辐射剂量,判断是否达到治疗阈值,从而为每一次治疗提供精准依据。”宋少莉教授表示,“好设备的助力,使核素诊疗实现全程可视化,不仅实现‘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用药,更让‘诊断即治疗’的理念落地为临床日常,将晚期癌症诊治推进到精准个性化治疗的新阶段。”

面向未来,她分享了一份清晰的愿景:让创新技术走出象牙塔,赋能更广阔的医疗战场,一方面,积极推动核医学诊疗一体化技术在更多核医学科室与基层医院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新药研发、方案优化等前沿探索,让“雷达眼”更锐利,“核导弹”更精准,造福更多患者。复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目前使用的正是GE医疗SPECT/CT-StarGuide。



推荐阅读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成功攻克抗癌药物砹-211生产和运输技术难题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研究团队成功攻克了砹-211的生产和运输技术难题,这种被誉为地球上最稀有的天然元素正展现出革命性的抗癌潜力。砹-211作为一种半衰期仅7.2小时的高放射性同位素,其独特的α粒子发射特性使其能够精准摧毁癌细胞,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周围健康组织免受损伤。该大学回旋加速器研究所利用K150回旋加速器和先进化学技术,建立了美国仅有的两个获批通过国家同位素开发中心为医学研究提供砹元素的机构之一。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 2025-11-05

核医学新技术落地 ---潞河医院首例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惠及老年冠心病患者

72岁的张先生被反复胸部不适困扰已一年有余,曾进行过冠状动脉CTA检查提示左前降支血管中度狭窄。在规律药物治疗后病情曾一度稳定,但近一个月来,张先生感觉胸部不适症状发作频率明显增加,这让家人忧心不已。近日,张先生来到潞河医院心内科就诊后,接诊医生建议他通过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评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核医学科主任郑立春详细评估后给予检查建议:考虑到张先生高龄、运动耐量低等情况,常规的运动负荷试验成... 2025-11-04

中国四川绵阳核医疗产业园主体结构提前封顶

串起核医疗全链条,悉心守护民生健康作为绵阳医药健康产业链的排头兵,核医疗产业园率先走出一条贯通医用同位素生产、放射性药物研发、核医疗装备制造、临床应用推广的全产业链特色路。2023年9月10日,项目开工时,不少附近居民都来凑热闹,望着挖掘机铲起第一方土,有人轻声感叹:这里建起来,医疗研发和健康服务就能连成一片了,挺好!这份期盼,正源于项目的战略定位。园区占地约140.56亩,规划涵盖研发生产、科教、安评、医疗和文商旅组团等多个功能,致... 2025-11-04

核心脏病学技术持续革新 超越传统灌注成像范畴

核心脏病学正进入一个超越传统心肌灌注成像范畴的新阶段。布里格姆妇女医院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科主任Marcelo Di Carli博士指出,该领域正迅速扩展到诊断和监测复杂性心脏疾病,如淀粉样变性、结节病、心肌炎及心血管感染。作为《核心脏病学杂志》主编,Di Carli表示:"核心脏病学不仅限于灌注成像,在其他领域也展现出独特价值,这令人振奋。"淀粉样变性成像已成为常规诊断手段。Di Carli强调,核成像作为诊断心脏淀粉样变性的主要非活检方法取得突... 2025-10-28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器官再生与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韩玉岭研究员来所开展学术交流

10月2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放射所)面向社会,举办了一场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器官再生与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玉岭担任主讲人,作题为《基于干细胞和类器官的疾病模型构建》的报告。放射所副所长刘鉴峰及部分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参加。韩玉岭研究员以《基于干细胞和类器官的疾病模型构建》为题作报告在这次报告中,韩玉岭研究员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与病毒感染过程更贴近的体内外模型... 2025-10-27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