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揭示,即便不考虑临床变量和既定影像学标志物,心脏磁共振成像(MRI)中的一项检查结果——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也能独立预测心力衰竭的发生。研究人员利用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心脏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在预测心力衰竭方面具有重要预后价值,该指标测量的是心跳过程中右心室的纵向缩短程度。

近年来,专家们对应变测量作为预测不良心脏事件的指标兴趣渐浓,这项研究则聚焦于右心室应变指标,深入探究其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伦敦威廉·哈维研究所的斯蒂芬·E·彼得森博士及其同事表示:“射血分数虽常用于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但左、右心室射血分数作为心脏功能指标均有局限,可能低估心脏风险。心室心肌应变作为更敏感的左心室功能障碍标志物,近年来备受关注。”
为完成此项研究,专家们评估了英国生物银行影像研究中超45000名参与者的影像数据。所有参与者均接受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研究人员将右心室整体应变指标与三年内心力衰竭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小组发现,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整体环向应变和整体径向应变的绝对值降低,与心力衰竭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与传统右心室影像学指标和临床变量相比,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指标是更强的心力衰竭预测因子。研究小组指出:“据我们所知,这是首个在人群层面证实右心室应变标志物对心力衰竭具有独立预后价值的研究。我们的发现凸显了将右心室应变标志物整合到标准心脏磁共振成像方案中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