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美国SLAC数字孪生技术:粒子加速器控制新突破

2025-11-28 10:00     来源:SLAC     数字孪生 粒子束 粒子加速器

长期以来,数字孪生技术作为虚拟复制品,在航天器模拟、人体模型构建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攻克复杂系统中粒子束控制的难题。粒子加速器作为SLAC多台核心设备的关键,其产生的粒子束助力全球科研人员探索原子与分子奥秘,推动新药与新材料研发。数字孪生技术,结合人工智能与现场高性能计算,有望为实验室提供高质量电子束、X射线束,加速科研进程。

美国SLAC数字孪生技术:粒子加速器控制新突破

SLAC的数字孪生技术源于加速器研究人员长期使用的物理模型,这些模型旨在理解直线加速器与粒子束行为。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飞跃,以及SLAC共享科学数据设施(S3DF)提供的强大计算支持,数字孪生技术应运而生。SLAC的科学家奥拉莉·埃德伦表示:“预测性物理模型对加速器运行至关重要,机器学习则能加速模型运行,提升精确度。”埃德伦团队利用机器学习与物理模型,构建了直线加速器子系统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实时更新与精确呈现。

数字孪生模型的成功运行,依赖于快速访问数据中心与子系统历史数据。SLAC团队与超级计算中心合作,同时利用S3DF满足需求,实现更快实时更新与决策。数字孪生技术不仅助力操作人员与物理学家快速决策,减少光束调整时间,还直接应用于自动控制算法,提升调优速度。埃德伦指出,利用模型信息可显著提升调优效率,尤其在大型系统中效果更佳。

目前,SLAC已为原始铜制直线加速器子系统开发数字孪生原型,并与全球研究机构共享软件工具,推动加速器布局标准化。未来,SLAC计划构建LCLS的完整数字孪生模型,涵盖冷却系统等复杂组件。埃德伦表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工作,可能为放射治疗加速器控制、下一代计算机芯片合成等领域开辟新道路。


推荐阅读

国际团队开发X射线成像新方案 推动小鼠脑连接研究

由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主导的国际研究团队携手保罗·谢勒研究所,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的成像方案,该方案能够精准捕捉小鼠脑细胞连接的细微结构。这一突破性成果已发表于《自然方法》杂志,为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工具。研究团队巧妙地将X射线技术与源自航空航天工业的抗辐射材料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无需对生物组织样本进行薄切片即可观察神经细胞连接的新方法。体积电子显微镜(volume EM)虽曾是成像大脑内部神经细胞连接的标准,但其... 2025-11-28

粒子加速器废料“变废为宝” 推动医用同位素生产

科学家发现,原本在强大粒子加速器中被浪费的能量,如今可转化为制造医用同位素的宝贵资源。约克大学研究人员证明,粒子加速器束流倾卸器中捕获的强辐射能被重新利用,用于生产癌症治疗所需的材料。这一突破为缓解全球医用同位素供应短缺提供了新思路。传统粒子加速器运行时,部分光子因设计目的用于研究宇宙物质等基础科学问题,而未被充分利用。约克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方法,让这些剩余光子在不影响主要实验的前提下,发挥第二项作用——制造医用... 2025-11-25

安柏瑞德大学与阿贡实验室合作推进高超音速材料研究

设计飞行速度达音速五到七倍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材料需既轻薄又能承受极端压力和温度,这一挑战正由安柏瑞德航空大学的研究团队与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携手攻克。双方正设计一种装置,旨在模拟高超音速飞行中的极端热波动和应力,并与阿贡国家实验室先进光子源(APS)的超高亮度X射线配合,追踪材料在飞行中的变化。重现高超音速飞行环境极为复杂,航空航天工程教授、项目联合首席研究员Seetha Raghavan指出,影响因素众多,难以全面测试。高焓风... 2025-11-25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突破极端辐射监测技术,空心光纤传感器助力科研与医疗加速器升级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测试一种新型空心光纤技术,用于改善加速器粒子束的监测工作。该技术通过在空心光纤中填充闪烁气体,利用电磁场共振-反共振效应引导光线,制造出简单而强大的辐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能够精确测量粒子束的轮廓和位置,甚至实时监测输送的光束剂量,为实验物理学家和束流物理学家提供可靠数据。与传统的实心光纤及多丝正比室、闪烁体探测器相比,空心光纤在极端辐射环境下表现出色,对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未来的加速器和实验具有重... 2025-11-19

美国利物浦大学研发新型束流诊断仪 获准用于大型强子对撞机

利物浦大学QUASAR研究小组开发的新型束流气体幕(BGC)监测器,已获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投入使用。LHC作为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对束流特性的精确测量至关重要。BGC监测器解决了在不干扰高能粒子束的情况下测量其特性的难题,现已获准每年连续运行约2000小时。BGC监测器由QUASAR研究小组历经十多年构思、开发并改进,该小组负责人Carsten P. Welsch教授领导此项技术研究近20年。他表示:这展现了长期创新、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力量。在《物... 2025-11-18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