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磁共振介入专业委员会”成立,2019年3月首届“中国磁共振介入论坛”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意味着我国介入医学开启了新的里程碑。
磁共振(MR)介入治疗历史最早始于Mueller等于1986年报道的MR导引下抽吸活检术,我国李成利医师率先于2000年3月开展第1例MR介入手术,此后日益发展。
迄今开展的MR介入手术包括穿刺活检,抽吸引流,消融术(激光、微波、射频、氩氦刀和高能聚焦超声),囊肿硬化,神经阻滞,近距离放疗,造瘘/引流术,血管内介入(血管成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腔静脉滤器置入、血管支架植入等),干细胞治疗(细胞输入与追踪)等。MR导引技术还能与X线、超声、内镜等进行组合操作,完成复杂的复合介入手术。涉及系统包括实质脏器(肝、肾、胰、脑、脊髓、前列腺、子宫、乳腺、骨骼、肌肉和椎间盘等)、空腔脏器(胃、肠等)、血管和心脏。
MR介入手术优点比较突出,主要有:
①无电离辐射,不对医师、患者产生放射性伤害。
②可作MR透视(实时导引手术)。
③穿刺针伪影对病灶显示无干扰。
④可三维图像重建(这对治疗和了解病变毗邻重要结构特别有用)。
⑤MR图像参数具温度依赖性并能无创检测体内变化,质子共振频率(PRF)法是目前测温金标准。MR图像特征能够显示消融中T1和T2信号变化,根据温度敏感可作术中热图监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变化与T1之间呈线性关系,温度每升高1℃,信号下降0.5%~1.1%)。
⑥即刻监测、评价消融效果(T2信号减低可用作凝固坏死标志之一)。
⑦可实时监测冰球形成及热消融时肿瘤信号变化。能提高肝癌射频消融完全消融率(MR优于CT,96.3%对79.3%)。
⑧任意切面成像和多参数成像、多对比度成像、功能成像、软组织分辨率和对比度均优于CT,能清楚显示病灶与正常组织关系,MR引导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神经和血管损伤。
⑨超快速成像序列如梯度回波(GRE)、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成像、回波平面成像(EPI)、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等,使MR图像达到近乎实时显示介入诊疗影像。
⑩MRI是无创性评价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
某些不足之处:
①MR导引骨病变穿刺活检不易判断溶骨与成骨;
②患者体内不能有金属性植入物(非钛合金);
③不适宜幽闭恐怖症患者和过于肥胖患者;
④需配备一些兼容器材,价格相对昂贵;
⑤核磁线圈过小,不利于消毒或操作等。但优点更多于不足。
对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①充分认识MR导引下介入治疗的优点,并大力推广;
②努力加强MR导引下介入治疗理论研究,使之造福于人类;
③大力研究开发国产MR机,从低场强向高场强发展,从封闭小孔径向大孔径或全开放发展;
④开发适应于MR的介入器械及其附属设备,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⑤加紧MR介入机器人研究步伐,协助介入医师,迎接这一治疗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