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装备
近日,在中核集团同位素生产协同平台统筹下,中国原子能所属核理化院/公司-核动力院-中国同辐所属中核高通密切合作,实现我国首次采用高丰度钼-98(Mo-98)同位素堆辐照制备钼-99(Mo-99),以此为原料制备凝胶型钼锝发生器(即钼-98→钼-99→锝-99m)的自主化制备技术路线贯通,标志着我国具备完全自主批量化供应锝-99m(Tc-99m)的能力,改变了长期以来锝-99同位素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锝-99m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是钼-99的衰变产物,是目前全球...
09-09
头条
近日,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子散射研究室设计出一种用于钠离子电池,兼具高容量、优异循环和快充性能的正极材料。
2023-07-05
核物理
该研发结果表明,使用场发射电子探针、纳米离子探针、原子探针等对单一纳米微粒成分做定量分析,结合纳米微粒的形态、结构、聚合关系、超微观生态效应等预测隐伏矿床,能获得更精确的关于隐伏矿体信息。这是中国科研人员发明、中山大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项找矿技术,也是一项原始创新的国际领先技术,对隐伏矿床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2023-07-04
技术装备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日前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这是纳赫兹引力波搜寻的一个重要突破。
2023-06-29
大科学装置
近日,中辐院前沿中心智能防护团队自主研发出面向精准防护的4D人体辐射剂量计算技术及相应软硬件系统,实现了对辐射场中动态人体受照几何的高保真复现,大幅提高了人体辐射剂量计算准确性,为我国核设施运维、放射医学等领域的人员精准辐射防护关键底层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3-06-28
辐射剂量
核聚变是一种能源产生方式,它是指将轻元素的原子核结合成重元素的原子核,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聚变是太阳和恒星的能源来源,也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未来清洁能源。但是,要实现核聚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和物理上的难题,比如如何产生和维持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如何有效地捕获和利用释放出的能量,以及如何控制和避免不稳定性和污染等。
2023-06-26
技术装备
中广核技于2020年引进全球领先的质子治疗技术,并在四川绵阳建设质子医疗装备制造基地,全面推进该技术的国产化和自主化进程。截
2023-06-26
质子治疗核医学放射性同位素医用同位素
宇宙射线碰撞产生的亚原子粒子已被用于创造一种新型全球定位系统(GPS)。在一项发表在《iSicence》的新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高能粒子在建筑物内、地下或水下深处导航。这项突破未来可用于采矿、深海勘探和其他GPS无法工作的领域。
2023-06-25
宇宙射线高能粒子流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研究催化剂、反应中间物种结构,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团队开发了高温高压原位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并用于甲醇重整催化反应路径研究。
2023-06-19
核磁共振
中子是构成原子乃至整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被称为核系统的“灵魂”。中子不带电,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穿透能力强、元素检测灵敏等优势,因此可以应用于肿瘤精准治疗、高精度无损检测、油气与矿藏勘探等领域。
2023-06-19
粒子物理核技术放射诊疗
近日,中核科技公司“ZH-1润滑油批量试制装置”通过验收。该项目成功落地并形成产能是中核科技公司在“特”种材料产业开发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中核科技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经营的一次有效探索。
2023-06-16
高新核材
1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首个出舱载荷——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以下简称空间辐射生物学装置)出舱成功,已经开展实验。
2023-06-15
技术装备
作为我国放射性废物焚烧处理技术的开拓者,焚烧技术研究室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强化核心能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批勇于承担、敢打硬仗、表现突出、工作成效显著的青年人才,该室获评2022年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
2023-06-14
核废料处理放射性废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海荣团队开发出一种相控阵全息声镊操控技术,在生物体及血流中实现了对含气囊细菌群的无创精准操控和高效富集,在动物模型中实现了肿瘤靶向治疗应用。
2023-06-11
靶向治疗放射诊疗
近日,由中辐院核环境科学所水环境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表面组分活度模型(SCA)的放射性核素分配系数测定方法,解决了不同国家和科研机构公布的不同固体浓度对分配系数测定实验结果无法类比的问题,将有助于规范放射性核素在沉积物-地表水中分配系数的测量方法,推动相关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及分子环境界面科学在核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
2023-06-10
放射性核素
近日,依托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中子大科学平台,原子能院、中南大学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采用中子无损探测手段在国内首次获得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环形件(厚度达28毫米)内部三维残余应力的准确分布,为掌握高温合金制备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演化规律、解决残余应力引起的精密结构件变形问题,提供了关键的实验数据支持。
2023-06-08
无损检测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