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技术装备

我国实现完全自主化堆产钼锝发生器产业链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近日,在中核集团同位素生产协同平台统筹下,中国原子能所属核理化院/公司-核动力院-中国同辐所属中核高通密切合作,实现我国首次采用高丰度钼-98(Mo-98)同位素堆辐照制备钼-99(Mo-99),以此为原料制备凝胶型钼锝发生器(即钼-98→钼-99→锝-99m)的自主化制备技术路线贯通,标志着我国具备完全自主批量化供应锝-99m(Tc-99m)的能力,改变了长期以来锝-99同位素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锝-99m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是钼-99的衰变产物,是目前全球... 09-09  
头条

秦山核电给辐射监测装上“千里眼”

近日,秦山核电一项辐射监测黑科技——基于5G的智能辐射监测系统在秦一厂124大修正式投入使用。这套系统首次实现了厂房内辐射水平的远程、实时、不间断监测,为电厂辐射安全管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技术赋能,构建辐射防护新体系以往大修期间进行辐射监测时,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和记录,存在数据监测不连续、数据导出滞后等痛点。为解决这些问题,保健物理处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在厂房5G基础上开发了数智辐射监测系统。该系统将5G无线通讯技... 2025-10-31 技术装备

飞利浦推出导管集成实验室 助力CT引导PCI治疗

飞利浦推出业界首款导管集成实验室,可自动同步CT与C型臂,为CT引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铺平道路。导管集成实验室将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疗,旨在提高医生手术效率、诊断准确性并最终改善患者护理质量。导管实验室将术前CT数据直接集成到导管实验室工作流程中,通过将高级可视化工作区(AVW)与Azurion图像引导治疗系统集成,使得CT引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打开狭窄的冠状动脉并恢复心脏血流。Follow C型臂可自动将冠状动脉的3D... 2025-10-31 CT扫描

中广核技质子治疗系统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4年版)》,中广核技下属中广核医疗科技(绵阳)有限公司先进质子肿瘤治疗系统入选高端装备领域科技成果。质子治疗技术是目前全球最先进且成熟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之一,截至2025年10月,全球已有近40万名患者通过质子治疗获益。中广核和质®质子治疗系统源自全球领先的质子治疗技术,公司依托中国广核集团在核电自主化的成功实践经验,以及在核技术应用领域的深厚底蕴,通过引进、消化... 2025-10-29 质子治疗

极紫外自发辐射放大与氦自电离研究获新进展

近期,在极紫外(XUV)光谱研究领域,一项关于自发极紫外辐射的自放大是否抑制氦的自电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一研究为深入理解极紫外波段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自发辐射放大(ASE)是一种在激光器和光学器件中常见的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光学激光器发明以来,激光技术虽在众多研究和日常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传统激光器的波长受到特定限制。增益介质的离散能级以及光学腔的特性决定了可发射光的频率,这使得激光波长主要被... 2025-10-29 国际视窗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调试成功

10月28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调试成功,实现束流全线贯通。HIAF航拍图HIAF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作为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指标领先的全离子加速器,其工程建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历经十年攻坚,团队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了国际首台第四代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建成了毫安级连续波强流超导直线加速器,攻克了非谐振超快束流加速真空、电源、高频核心技术,实现了国际上... 2025-10-29 重离子加速器

ISOLDE新研究:梨形原子核助力探索基本对称性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伊索尔德实验中心(ISOLDE)针对梨形原子核展开新研究,旨在探索自然界中的基本对称性。大多数原子核呈现球体或橄榄球形,但也有部分原子核呈梨形,即一端质量大于另一端。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Science》杂志公布了有关氟化镭(225Ra19F)分子的理论计算和测量结果,该分子含梨形原子核。数据揭示了这些不稳定分子的能级结构新见解,其能级子结构对可能的新力或粒子及基本对称性缺陷极为敏感,是检验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重... 2025-10-28 国际视窗

中科院金属所突破瓶颈,吨级哈氏合金基带实现国产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突破了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制备的千米级基带可控核聚变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是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被视为可控核聚变中超级磁体的核心材料,缺乏它,便难以制造出能够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的强大磁场。我国二代高... 2025-10-28 技术装备

高温超导线圈取得关键进展,日本Helical Fusion启动综合演示装置建设

10月28日,来自日本的仿星器商业聚变初创公司Helical Fusion公布其已经实现了一项里程碑性突破:成功完成高温超导(HTS)线圈的核心性能测试,成为全球首个在模拟聚变装置内部磁环境条件下,实现全功能大型高温超导导体线圈稳定运行的企业。一、核心突破:全球首次完成聚变级高温超导线圈性能验证借助日本国立核融合科学研究所(NIFS)独特的大口径、高场测试设施,该导体在15K(-258℃)温度、7T外磁场环境下,实现了40千安的稳定超导电流传输。这一成... 2025-10-28 日本

内蒙古自治区核与辐射应急机动队圆满完成2025年度集训任务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核与辐射监测中心组织自治区核与辐射应急机动队在呼和浩特市开展2025年度集训,来自自治区核与辐射监测中心、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核工业二〇八大队、中核通辽铀业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市肿瘤医院等成员单位的队员参加了本次集训。此次集训围绕体能训练、团队协作、核生化防护及应急心理干预等开展了理论学习和实战体验,全程贯彻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训练方针,采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科学设置训练方案。... 2025-10-27 辐射安全

多途径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心在使用多普勒反射计对鱼骨不稳定性进行测量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刘阿娣副教授课题组在东方超环托卡马克装置(EAST)上使用W波段多普勒反射计对鱼骨模不稳定性速度扰动的测量取得了初步结果。研究成果以Measurements of the E × B velocity fluctu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fishbone instability using the Doppler reflectometry on EAST为题发表于 Nuclear Fusion期刊上。论文第一作者为高刘天博士, 2025-10-27 核物理

数字仿真技术在塞拉菲尔德废物处理中实现突破性应用

英国塞拉菲尔德场区采用的乏燃料包壳筒仓操作模拟器验证了协作与仿真在放射性高危环境中的价值,为未来更多机器人应用铺平道路。塞拉菲尔德的乏燃料包壳筒仓是一个历史遗留废物储存设施,也是该场区最危险的设施之一。机器人在核退役场所的放射性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能处理放射性物质,或在人类难以进入或需严密防护才能进入的危险区域执行任务。然而机器人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免手动解决方案。有时程序员需遵循严格安全规程进入辐... 2025-10-27 核安全

哈医大肿瘤医院王可铮教授团队双线突破!无创预测结直肠癌MSI状态+研发新型双靶点PET示踪剂

近日,哈医大肿瘤医院PET/CT-MR中心王可铮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放射学期刊——欧洲放射学《European Radiology》(JCI一区,中科院二区TOP)发表。该研究基于多中心临床数据,深入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前PET衍生代谢参数对病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的无创预测价值,并通过MSI状态开展亚组分析,进一步评估了PET衍生参数在术后疾病进展中的预后分层作用。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5年最新统计,结直肠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位居第... 2025-10-26 核医学靶向治疗PET/MRI

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牵头推进高丰度低浓铀(HALEU)生产 助力先进反应堆发展

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INL)正在美国能源部(DOE)的统筹下,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从联邦库存中回收高丰度低浓铀(HALEU),并支持从南卡罗来纳州萨凡纳河场址(Savannah River Site)的材料回收直至商业铀浓缩项目,为美国建立未来的商业级HALEU供应链奠定基础,同时满足近期需求。HALEU是指铀-235丰度在5%至20%之间的低浓铀,是包括快堆、熔盐堆、微堆等先进反应堆设计以及TRISO燃料的关键原料,也能显著提升现有反应堆的性能。目前美国核电机组主要使用... 2025-10-25 技术装备

超快光热技术20毫秒内升温至3000°C 六倍提升氢能生产效率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期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超快光热处理平台技术,可在短短0.02秒(20毫秒)内将材料加热至3000摄氏度,并以此高效合成催化剂,将氢气生产效率提升至原来的六倍。该技术被称为直接接触式光热退火平台,通过将纳米金刚石(ND)前驱体与吸光碳黑混合后,利用氙灯发出的强光脉冲进行瞬间加热,在极短时间内产生高达3000°C的超高温。这一瞬态高温能将原本化学性质稳定的纳米金刚石转化为具有高导电性与高催化活性的碳纳... 2025-10-25 技术装备

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攻克无感睡眠监测世界难题,“毫米波雷达+大模型”实现睡眠无感监测

睡眠障碍正困扰全球数十亿人,而传统睡眠监测设备复杂昂贵、需接触人体,导致精准睡眠医疗服务难以普惠。近日,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攻克无感睡眠监测世界难题,研发出基于毫米波雷达与大规模深度学习的非接触、高精度睡眠监测系统,相关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发表。现有监测金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SG)需在患者身体粘贴多个电极,程序烦琐,体验差;居家睡眠监测设备虽简化,但仍需佩戴传感器,舒适性和依从性低,难以大范围推广。针对这一难题,南京... 2025-10-25 技术装备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