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SiC新闻

LHAASO实验探索原初黑洞爆发信号最新成果

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国际合作组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关于原初黑洞搜寻的最新突破性成果。该研究利用LHAASO数据,对原初黑洞寿命末期产生的原初黑洞暴进行了首次全天空搜寻,并给出了国际最严格的观测限制。原初黑洞是理论上存在于宇宙极早期的物质高密度区域直接引力塌缩形成的黑洞,是探索宇宙早期物理的重要探针,也是暗物质的候选体之一。原初黑... 2025-11-08

中广核苏州院SiC半导体中子探测器产业化获突破 首次签订中科院供货合同

近日,中广核苏州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成功签订供货合同,将为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提供两台自主研发的SiC中子能谱探测器。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因宽禁带特性,可适配核反应堆高温、高辐照的恶劣工况,极有潜力制备出满足核电需求的核辐射探测传感器。2020年起,苏州院依托国家发改委多项专项,攻克高性能器件制备、封装及高频弱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小体积、低功耗的SiC中子传感器,中子注量测量灵敏度显著提升,强辐... 2025-10-2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丁武教授:电子束辐照改性羊蹄胶原蛋白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丁武教授团队在《Food Hydrocolloids》期刊(一区,IF:12.4)上发表了题为《Modification of sheep hoof collagen b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its effects on 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based on molecular structural analyses》的研究性论文。该 2025-10-16

严亮课题组在Σ⁺超子衰变中实现最精确的CP对称性检验

2025年10月1日,BESIII合作组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了关于Σ⁺超子衰变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由复旦大学、瑞典Uppsala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被合作组列为亮点工作。复旦大学严亮青年研究员和其课题组博士生肖云龙,初晓,Uppsala大学Patrik Adlarson教授, Andrzej Kupsc教授, 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海波研究员是本研究的主要完成人。电荷宇称(CP)对称性破缺是解释宇宙物质 2025-10-09

西物院在等离子体智能控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单位,在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智能控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基于中国环流三号(HL-3)托卡马克的实验数据,成功开发并验证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等离子体控制方法,为未来聚变堆的稳定、高效运行探索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旗下的物理学Q1期刊《Communications Physics》上发表。托卡马克被认为是有望率先实现聚变能源应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 2025-10-09

蔡辉山教授课题组在电磁离子温度梯度湍流驱动电流及其产生机制上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中科院可控核聚变物理前沿重点实验室蔡辉山教授课题组首次利用GEM代码,系统揭示了电磁离子温度梯度湍流驱动电流及其产生机制。相关成果以The current driven by the electromagnetic 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turbulence为题,发表在 Physics of Plasmas 期刊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吕瀚洋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为卢志鑫staff scientist和蔡辉山教授。湍流驱动电流是一种无需外部驱动即可在 2025-09-29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赴极致安全核燃料碳化硅包壳项目产学研基地开展调研

近日,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主任李斌带队开展事故容错燃料(ATF)碳化硅(SiC)包壳加工制造技术调研,科计处、反应堆部、研究所相关人员参加。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际加速对安全、可靠、经济并具有创新性的燃料技术进行研发。与传统UO2-Zr燃料体系相比,事故容错燃料通过采用先进材料和工艺,可降低氢气产生率,增强包壳力学性能,显著提高反应堆抵抗事故的能力,进而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竞争力和经济性。其中SiC复合包壳材料具有高熔点、高... 2025-08-19

中山大学团队在弱磁化等离子体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团队在弱磁化等离子体自组织过程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Three-Dimensional Helical-Rotating Plasma Structures in Beam-Generated Partially Magnetized Plasma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图1 弱磁化电子束等离子体中三维螺旋结构的形成过程该团队研究发现,轴向磁场约束下等离子体可自发形成 2025-08-14

近代物理所在部分子碎裂函数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夸克物质中心核子结构室研究团队基于NPC(Non-perturbative Physics Collaboration)合作组在部分子碎裂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以当前最高理论精度破解了夸克碎裂为强子的关键规律,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24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为人类理解物质微观结构提供了全新视角。半个多世纪前,物理学家比约肯、费曼等提出部分子碎裂函数(Fragmentation Functions,FFs)概念,用以描述带 2025-08-02

重现87年前的实验,为第一个氘氚聚变发现者正名

近期,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杜克大学的物理学家合作,重现了一项1938年的实验——首次观测到氘-氚(DT)聚变。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氘氚聚变是在1942年曼哈顿计划的伯克利会议上提出的,但实际上该实验启发了曼哈顿计划关于氘氚聚变的研究。而这项早期实验和当时的实验者阿瑟·鲁利希几乎被遗忘了。如今,复原实验确认了阿瑟·鲁利希核心结论的正确性——他得到了正名。相关成果发表在与 1938 年论文相同的 Physical Review 期刊上。氘氚... 202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