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SiC新闻

重现87年前的实验,为第一个氘氚聚变发现者正名

近期,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杜克大学的物理学家合作,重现了一项1938年的实验——首次观测到氘-氚(DT)聚变。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氘氚聚变是在1942年曼哈顿计划的伯克利会议上提出的,但实际上该实验启发了曼哈顿计划关于氘氚聚变的研究。而这项早期实验和当时的实验者阿瑟·鲁利希几乎被遗忘了。如今,复原实验确认了阿瑟·鲁利希核心结论的正确性——他得到了正名。相关成果发表在与 1938 年论文相同的 Physical Review 期刊上。氘氚... 2025-07-27

原子能院在核裂变微观理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原子能院核数据重点实验室在核裂变微观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将傅里叶形状参数化方法引入协变密度泛函理论体系,有效克服了传统球谐函数展开方法在描述大形变及碎片分离组态时的局限性。 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物理期刊《Physics Letters B》(《物理快报B》),论文第一作者为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泽宇,通讯作者为核物理研究所陈永静研究员和西南大学李志攀研究员。基于球谐函数参数化(左)和傅里叶形状参数化(... 2025-07-27

原子核质量测量揭示新质子幻数出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首次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发现在硅-22中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相关成果于7月2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当原子核的质子数或中子数为2、8、20、28、50、82、126时,原子核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被称为幻数。20世纪40-50年代,物理学家梅耶(M. G. Mayer)和简森(J. H. D. Jensen)等... 2025-07-25

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新核素铝-20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在原子核的奇特衰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新核素铝-20,并发现其通过稀有的三质子发射模式进行衰变。相关成果于7月10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3300多种核素,其中不足300种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稳定核素,其余均为不稳定核素,会发生放射性衰变。常见的衰变模式有α衰变、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gamma 2025-07-21

CEPC团队科学家参加欧洲粒子物理战略规划专题讨论会

6月23日至27日,欧洲粒子物理战略研讨会(European Strategy for Particle Physics, ESPP)在意大利威尼斯利多岛(Lido di Venezia, Italy)的电影宫召开。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围绕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 CERN)继目前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项目之后的旗舰加速器项目 2025-07-09

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设计与建设成果论文在《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发表

近日,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团队在加速器与探测器领域国际权威期刊《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NIM-A)上发表了题为"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的论文,系统介绍了CSNS一期工程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突破和建设经验。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国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装置的科学价值与工程技术成就 2025-06-25

强子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获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联合巴西航空航天技术学院、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合作者在强子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从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强子内部夸克—胶子相互作用对强子部分子分布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16日以快报的形式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D上。强子是由夸克和胶子组成的复合粒子,质子、中子、π介子等都属于强子家族。研究强子内部夸克和胶子的行为对于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奥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2025-06-23

近代物理所揭示高电荷态铁离子的电子-离子复合机制

铁,作为宇宙和太阳系中丰度极高的重元素之一,在天体物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其合作者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m),开展了M壳层类钠铁离子Fe15+的双电子复合精密谱学实验,首次获得了质心系碰撞能量为0-90 eV范围内的电子离子复合绝对速率系数,为天体和聚变等离子体诊断和建模提供了重要数据。相关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ApJS 27... 2025-06-21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在重子CP破坏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兰州大学于福升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重子衰变的电荷-宇称对称性(CP)破坏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揭示了重子衰变CP破坏的动力学新机制,并预言了具有标志性的新观测量,相关成果以Establishing CP Violation in b-Baryon Decays为题发表在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该成果不仅深化了对CP破坏的理解,更为未来实验测量重子衰变的CP破坏提供了清晰目标和理论支撑。图1. 文章发表信息理解宇宙中正物质为何多于反物质,... 2025-06-17

科研人员提出探测超子势的新方法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雍高产研究员团队提出了探测超子势的新方法,为探索中子星超子谜题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快报B》(Physics Letters B)和《物理评论C》(Physical Review C)。超子势(超子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的研究近年来成为核物理与天体物理交叉领域的前沿热点,其核心目标在于破解困扰学界十余年的中子星超子谜题。传统理论认为,中子星内部在极高密度下会产生大量含奇异夸克的超子(如Λ粒子),这... 202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