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 全球最大CRAFT环向场(TF)线圈盒成功交付
    9月21日,由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承担的全球尺寸最大、重量最重、制造难度最大的CRAFT环向场(TF)线圈盒正式发运。该产品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在超导磁体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突破,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CRAFT项目介绍CRAFT,即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基本思路是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超导磁体研究系统和偏滤器研究系统,为磁约束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提供粒子流、电、磁、热、力等极端实验条件。设施包括主体...
  • 中国聚变公司将在上海新建高温超导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四号”
  • 中国核聚变发展蓝图:2050年实现商用发电,助力‘双碳’目标
      依据中新网7月18日消息(中新财经记者 吴家驹),根据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名誉理事长刘永在核能三步走院士论坛上的最新发言,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发展路线规划显示,预计在2050年前后建成聚变商用电站,实现聚变堆商用发电,使聚变能源惠及千家万户。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在热堆-快堆-聚变堆的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中,聚变堆是远期建设的主力堆型。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强调,核聚变能是颠覆性的核能技术,一旦成功,将...
  • 核聚变技术迈向商业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核聚变领域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被称为“世纪实验”的一次实验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成功证明,核聚变可以成为一种可行的清洁能源。该实验显示,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超过了输入的能量,彻底改变了科学家们对核聚变的看法
  • 核技术

    基础实验朝便携式反物质迈出了一大步

    该基级移动式陷阱系统,在装上卡车之前,由起重机通过广告大厅吊起。该小组在运输过程中监测了所有参数。(图片:欧洲核研究组织)反物质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东西,但在欧洲核研究中心 反质子减速器 (AD)科学家每天生产和捕获反质子。… 基础实验 甚至可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控制它们--考虑到反物质和物质一旦接触就会毁灭,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壮举。欧洲核研究组织的大厅是世界上科学家能够存储和研究反质子的唯一地方。但这是一个... 2024-10-26 核技术

    利用光子探测原子核的结构

    CMS实验 最近发布了 结果 使用第一批的数据 重离子 LHC运行3。结果测定了D的产量 0 介子(含有魅力夸克和向上反夸克)及其反粒子d 0 在超周边碰撞中,条介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一个魅力反夸克组成)是第一次。D 0 介子是由魅力夸克形成的,它被光子从原子核中踢出,并携带有关帕顿分布函数的信息--这些信息描述了夸克和胶子在原子核内的行为。测量D 0 生产过程中,cms探测器首先选择光子和铅核碰撞导致核断裂的事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中子从... 2024-10-26 核技术

    新西兰的第一个聚变反应堆

    于韦林通的"开放星"技术在完成新西兰第一个聚变能源设备原型方面迈出了一步。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利用一种名为磁通泵的专利钥匙辅助技术,为其核心部件--一个名为"朱尼尔"的半吨甜甜圈状磁铁--供电。初级房屋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超导系统安排.在操作时,它漂浮在一个真空室--一个"漂浮的偶极子"内。这种由通量泵支持的方法解决了聚变的核心挑战-加热等离子体超过1亿摄氏度。由于没有任何物理材料能够经受这种温度的接触,所以等离子体... 2024-10-26 核技术

    Blue Capsule启动试验鉴定回路设计

    法国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初创公司Blue Capsule已选择CSTI集团负责设计和建造试验鉴定回路,用于测试反应堆各设备的所有热工水力表现。Blue Capsule表示,该公司正在开发高温钠冷150 MWt小堆,可产生750 °C的工业级热量、650 °C的蒸汽和50 MWe的电力。该反应堆的目标市场是难以减排的化工行业,如合成氨和纯碱生产,以及需要工业级热量和蒸汽来制氢的氢能行业。... 2024-10-26 核技术

    L&T 获得重要订单,为全球核聚变项目部署先进焊接技术

    拉森和特布罗(L&T)公司周五宣布,它已赢得总部位于法国的政府间机构国际热核聚变组织(ITER)的一项重要新订单,将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的世界最大核聚变项目中部署真空室港口和复杂部件组装的关键先进技术。在一份监管​​文件中,该公司表示,它还与 ITER 组织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以就该项目进行技术合作。根据谅解备忘录,L&T将帮助 ITER 组织开发首创硬件的最先进技术,并在 ITER 托卡马克的真空容器内组装所有此类聚变相关系统,以控制等离子体... 2024-10-25 核技术

    国际首款X/γ核辐射剂量探测芯片成功实现量产

    近日,由原子能院核安全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发的国际首款X/γ核辐射剂量探测芯片成功实现量产,实现了从1到100的产业化突破,打通了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该芯片对X/γ射线剂量率的量程为100nSv/h(纳西弗/每小时)-10mSv/h(毫西弗/每小时),可探测的能量范围为50keV(千电子伏特)-2MeV(兆电子伏特),而其尺寸仅有15mm×15mm×3mm,可在-20℃~50℃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同时还拥有超 2024-10-25 核技术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助力高效高温工况运行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新突破

    结晶路径转变策略实现高效率高温工况稳定FACsPb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近日,南开大学袁明鉴课题组联合中外课题组开展了高水平合作研究,借助北京、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揭示了无甲胺辅助的FACsPbI3合金钙钛矿显著的结晶与物相时空差异性是导致薄膜内部存在化学组分异质性的关键原因。这一组分不均一性直接导致了器件在高温工况条件下的性能衰减。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与合作单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模拟分析。为了探明薄膜结晶行为和薄膜组分分布... 2024-10-25 核技术北京同步辐射

    在美国实验室。伯克利合成了一种新同位素 - lawrencium-290

    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们设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制造了Livemorium-290同位素。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不寻常的元素组合,而不是完全充满质子和中子壳层的原子结构(所谓的神奇原子核)。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是依靠魔核的特殊性质来合成超重元素。这种方法使得获得原子序数为118的Oganesson元素成为可能,但进一步的进展似乎是不可能的。回想一下,所有比铀重的元素都是经过长期努力才出现的。 Lead-208以其独特的核结构被用来获得编号为107... 2024-10-24 核技术美国

    核医学[177Lu]Lu-P15-073的首个临床研究结果揭晓

    2024年10月18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王欣璐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放射学系孔繁渊(Hank F. Kung)和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霖教授为共同通讯在《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EJNMMI)期刊正式发表了题为First-in-human study of dosimetry, safety and efficacy for [177Lu]Lu-P15-073: a novel bisphosphonate-based radioligand therapy (RLT) age 2024-10-24 核技术核医学

    科学家揭示镍基高温超导结构起源,同时提供零电阻和抗磁性的证据

    揭示了镍酸盐中高温超导电性的结构起源,并为镍酸盐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与合成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这将推动镍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也让朝着在常压环境下实现镍基高温超导及其潜在应用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小步。这是首个同时提供零电阻和抗磁性证据的研究报道,表明双层镍酸盐具有块体高温超导电性。这项工作的其中一个重要发现在于揭示了不同 Ruddlesden-Popper 相的共生对于实现块体高温超导性是有害的,而这一点此前在该领域之内处于被忽... 2024-10-24 核技术

    核运输运营商试验新帆技术

    以英国为基地的核运输解决方案与智能绿色航运合作,成为第一个试验其帆技术的核运输运营商,以努力减少其碳足迹。(Image credit: NTS)联合王国核运输解决方案与智能绿色航运合作,已成为第一个在其专业船舶上安装和试用创新帆技术的核运输运营商,目的是减少其碳足迹。核电站船只由太平洋核运输有限公司(国家警察)运营,该公司主要由英国核电站(联合王国核退役管理局的一部分)以及法国核燃料公司奥拉诺和一家使用其服务的日本公用事业集... 2024-10-24 核技术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加速器打靶运行功率达到170kW

    2024年10月11日,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70kW并实现稳定供束运行,超过设计指标70%。通过在快循环同步加速器新增两台高性能的磁合金加载腔,提升束流功率至170kW,是验证CSNS-II束流功率升级路线的关键一步。CSNS加速器团队在前期大量机器研究和模拟工作基础上,利用暑期检修前后的两个短期调试窗口,充分探索调束新思路和挖掘机器性能极限,成功将打靶束流功率提升到170kW并实现稳定供束运行。空间电荷效应是强流质子加速器的核... 2024-10-24 核技术

    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完成质子束窗首次更换

    中国散裂中子源在2024年暑期维护期间,成功完成了质子束窗的首次更换。新研制的质子束窗通过了170kW的束流功率考验,运行状态稳定,标志着这一关键设备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质子束窗是连接加速器RTBT输运线与靶站的核心设备,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充气波纹管专利技术,实现上下游远程密封,确保加速器的高真空环境与靶站的氦气环境有效隔离。随着散裂中子源束流功率的逐步提升,原有质子束窗设计不能满足应用需求,设备更换需求愈加紧迫。202... 2024-10-24 核技术

    俄罗斯联邦TRINITI国家科学中心的科学家在中国的一次会议上展示了他们在保护热核反应堆第一壁方面的进展

    特罗伊茨克创新与热核研究所(JSCSSC RF TRINITI)的专家在液态金属在聚变装置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ISLA-2024)上介绍了他们在中国(合肥)的进展。该活动传统上汇集了来自欧洲、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科学家和专家,讨论热核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使用液态锂作为等离子体接触材料。特别是,使用锂,在EAST(实验先进超导托卡马克)托卡马克上获得了破纪录的等离子体放电特性。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诊断和等离子体过程物理... 2024-10-23 核技术

    圣彼得堡“InnoPlasmaTech”正在开发突破性离子等离子体技术,用于核燃料后处理和辐照石墨净化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离子等离子体技术——用于辐照反应堆石墨的净化和乏核燃料的后处理。该技术使得从石墨块中提取放射性碳成为可能,同时保持其完整性,显着减少二次放射性废物的体积并降低石墨的辐射危险等级,从而将其处置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此外,新方法对于乏核燃料的后处理将比目前使用的放射化学方法便宜数十倍。同时,它将使燃料中的成分以 99% 的效率分离,从而使其中一些成分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研究成果,支持外部链... 2024-10-23 核技术
    阅读排行榜